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布莱恩•阿瑟的新经济思想评述(2)

2013-05-14 18:01
导读:布莱恩阿瑟用报酬递增和其带来的正反馈机制解释了产业区域格局的形成,他认为产业最终集聚在历史偶然事件选择的地方。他通过一个简单的 数学 模型

    布莱恩•阿瑟用报酬递增和其带来的正反馈机制解释了产业区域格局的形成,他认为产业最终集聚在历史偶然事件选择的地方。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分析的,解释了簇群如何在一个地区形成然后带来什么影响。在区域经济的层面上,报酬递增规律表现为一种聚集经济性(agglomeration economies),即由于企业彼此接近而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它会引起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当聚集在同一个地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形成网络,聚集所带来的积极的外部性效应就发生了。假定区域内有一定程度上的聚集经济性,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引起了许多企业在某一片区域的集中,即簇群的出现。简单地说,在报酬递增规律和“正反馈 ”机制的作用下,最早到达的企业随机选定了位置这一“历史上的偶然事件”产生了“锁定”效应,使得簇群最终选择某一处而不是它处。这就是布莱恩•阿瑟关于簇群如何形成的“历史事件锁定论”。
    布莱恩•阿瑟的“历史突发事件”+“集聚经济”的观点不考虑正反馈进程发展的限制,这样一个集中了大多数企业因而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将有效地聚集着整个产业,在集聚经济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时,产业的确会群簇在一个有优势的区位里,而这些企业聚集在哪个具体位置,取决于影响最先来的企业的位置决策的那些因素,以及这些企业进入该地区的随机顺序。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美国的产业时,硅谷以及其他类似的集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运气的结果。如硅谷所在地,即圣特克拉热县聚集着全国大多数电子企业,并不是因为它紧靠太平洋而供应便利,或邻近大学等科研中心,而是因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该行业的一些关键人物恰好把公司设在紧靠斯坦福大学的位置,而他们在此建立起来的当地劳动力市场与厂商间市场使得对于随后跟进的厂商来说将厂址设于此是极端有利的,所以另外一些技术专家和大约1000家公司随后选址附近。这从实证角度验证了阿瑟的“历史事件锁定论”。

    三、几点启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布莱恩•阿瑟的新经济思想主要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为生产基础的,呈现报酬递增的产业,具体的说就是网络时代。新经济企业的特征是前期会经历一个亏损阶段,当产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正反馈点)后,正反馈效应作用加强,企业可以扭亏为盈,步入高额的投资回报期,实现巨额利润。网络时代的企业竞争是在比传统竞争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展开,网络的强大功能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已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毫无夸张地说,网络经济时代只要轻点鼠标,企业经营的资金、原材料、信息和技术等问题都能解决,因此资源的地域限制已被打破,其在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时间在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 因此,为使企业尽快达到正反馈点,在竞争中尽快取胜,立足于时间的竞争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主要形式之一。
    新经济企业的前期R&D费用是巨大的,正反馈机制和历史事件锁定论鼓励一个产业内的各个厂商将资源集中起来以形成合资企业,共同分担前期成本、营销网络、技术知识和标准,抓住机会进入一个还没有被锁定的市场。实现强强联合的目的是为了更迅速地获取市场份额,获得垄断地位,使企业得享正反馈的利润放大作用。

参考文献:
1、Arthur W.B.   “Positive Feedbacks in the Economy”
2、Arthur W.B.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Small Events”
3、Arthur W.B.   “Self-Reinforcing Mechanisms in Economics”
4、倪云虎 吕临华,《论新经济企业的成长模型》,《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5、贲金锋 郑维敏,《市场中的正反馈机制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与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