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目前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差不大,从事的工种普遍技术性不高的情况下,技能水平对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李云才,陈晓红等:技能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农民工工资报酬的决定性作用更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技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断孕育和催生技能经济的发展,它必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发展农村技能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技能培训经费应列入公共财政支出
据研究,农村小学教育对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抵消收入的增长。那些只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和其它非经营收入的概率太小,因此,多停留在农村和农业活动中,从而导致农业从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量稀释和下降。中学教育对各地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各地区农村生均教育经费的支出对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几乎都在2.5%左右徘徊,明显低于《纲要》4%的要求,而联合国的建议是6%;同样,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一般在12%~13%左右徘徊,也明显低于《纲要》中15%的标准。同时,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展却很快。相关研究显示,教育培训投入占我国全部人力资本投资的72%~73%,而个人和家庭的投入在2001年已经占到我国人力资本投资总量的55.79%。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1999年仅学费支出一项就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3%,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25倍。2003年大学本科生一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平均约需1万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2622元。另据调查,农民参加一个为期2~3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一般支出要上千元,这对还在求生存的多数农民来讲,只能望而却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民技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应把农民技能培训经费列入公共财政支出,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批次向农民提供免费培训服务。
(二)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
在当前结合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开展复合型技术培训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单一的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对就业培训的要求进入复合化阶段。要改变过去在培训中单一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提高的传统做法,不单纯为培训而培训,要提高培训的效能,学以致用。注重开展引导性培训,增强劳动力的市场意识和不断学习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本领;要研究培训科学技术转化的可行路径,大力开展“定单式”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发展什么产业就培训什么技术,使受训劳动力直接就业,并建立就业后再培训机制。
(三)对技能培训对象实行有序转移
有序转移是强化技能培训的重要手段与保障措施。有序转移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产供两地的联接性以及转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吸引受训农民群众参加培训,提高他们自觉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求技欲、求能欲。与此同时,职能部门要更好地加强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劳力转移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受训对象提供训前、训中、训后服务,实现有组织、有计划、有管理的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