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2)
2013-07-21 01:02
导读:(三)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鸟”与“笼子”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领域关于计划与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重任中央局常委、中央副
(三)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鸟”与“笼子”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领域关于计划与的问题被提到日程上。重任中央局常委、中央副主席的陈云是这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较早探索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79年3月,陈云指出,过去我国计划工作制度中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1981年底, 陈云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表述。这一表述被十二大采纳,十二大报告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盲目迷信市场经济的效用,盲目引资,重复建设,乱搞开发区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1979年,我国经济虽然处在调整时期,但基本建设的总规模不仅没有压下来,相反收支逆差170.7 亿元,出现建国以来最大的赤字,外贸出口虽然比1978 年有所增加,但进口增加更多,逆差20亿美元,到1980年底,财政、外贸继续保持巨额赤字,迫使两年增发货币130亿元,造成物价大幅上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面对这种情况,陈云除了坚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特别强调要发挥计划的作用,并形成了著名“鸟”与“笼子”的经济思想。1982年12月,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云针对搞活经济中出现的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改革开放经验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效果显著。……今后要继续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继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搞活经济是在计划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他飞,但只能让他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当然,‘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该比喻意在说明:“搞活经济,市场调节,这些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脱离开计划的指导”。也就是说,计划与市场都是搞活经济的手段,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陈云的“鸟”与“笼子”的经济思想,其理论含义就是,“市场调节或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可以搞活经济,但是具有偏离按比例规律的可能性,必须纳入计划调控,才能使其在按比例规律要求的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他的笼鸟之说有四层意思:“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搞活经济政策,成效显著,要继续坚持搞活经济,发挥市场调节的政策。第二,搞活经济,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不能摆脱国家的计划。第三,国家计划要适应搞活经济的需要,要允许经济活动在尽可能广阔的领域内活动。第四,国家计划本身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修改”。由此可见,陈云的笼鸟之说并没有改变他过去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对于党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照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展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突破了计划经济大一统的思想,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采用指令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方式,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具有转折性意义。
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经济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
陈云一贯主张要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同时,他又强调市场调节必须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发挥作用,以便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下健康有序地运行。他所说的要加强国家计划管理,往往指的就是加强宏观控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必须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宏观调控包括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中长期规划、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通过、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经济;通过制定相关的各种法规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市场经济纳入法律化的轨道。宏观调控就是为了保证微观经济的这只“鸟”能正常运行并且不至于失控,超出“笼子”的范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不够健全,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经济体制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化,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地凸显。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距加大,房价过高的问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宏观政策予以解决;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既存在着大发展的机遇,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诸如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危机愈演愈烈,迅速发展到全球,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面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冲击。因此,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时,特别需要制定更加适应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条件下的安全之“笼子”,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制定国家经济安全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