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3-07-21 01:0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浅析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在计划体制以及向主义经济体制转型的年
摘要:在计划体制以及向主义经济体制转型的年代,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他主张要在
统一计划的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同时,他又强调市场调节必须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发挥作用。他的计划与市场的思想在当下仍具有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陈云 计划 市场 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经济体制的变革。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在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两次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他主张要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同时,他又强调市场调节必须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发挥作用。
陈云的计划与市场思想提出的过程
(一)萌芽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我国不得不采取了倒向苏联的“一边倒”外交策略。同时在经济上也决定了我国的化道路不可避免地带有苏联模式的印记。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初步确立。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三大基本特征—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成为我国及各社会主义国家毫不怀疑遵循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控制功能,有利于迅速形成动员的能力,集中地用于国家需要的部门,在有比较大的粗放发展余地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一五”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这一速度不仅远远超过旧中国的水平,而且也大大高于西方国家,同期美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3.4%,英国为3.5%,法国为8.1%,西德为10.5%,日本为14.9%。从而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基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此同时,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一员的陈云同志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做出了积极贡献。1956年7月,他就提出:“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国家计划范围内搞个社会主义自由市场,恢复过去私人经营的一套,组成有定息的公私合营企业”。8月23日,他在国务院召开的关于业改造的组织形式问题座谈会上又提出:“过去只有国家市场,没有自由市场,现在要有国家市场,也要有在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如果没有这种自由市场,市场就会变死。这种自由市场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市场,因为它不是盲目的市场,而是国家市场的助手”。陈云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价值规律对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它所起的作用,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同,没有破坏性。我们能够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用它来刺激增加更多的产品,提高质量,降低,以适应人民需要”。
1956年在八大时,陈云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 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一探索是从当时我国的实际出发,首次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突破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而且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构想,也是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理论的雏形。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 酝酿于“文革”期间—形成《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
“大革命”期间,是陈云酝酿、形成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理论的10年。在此期间,陈云一方面对以往
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的积累和反思;另一方面他利用“文化大革命”下放到江西,大量阅读马列著作,“特别是列宁在1917年2月革命后一直到逝世前写的《列宁全集》各卷”,认真思考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于1979年2月写出了《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他在这个提纲中指出,60年来前苏联与中国计划工作制度中的主要缺点是只有计划调节这一条,没有市场调节。他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第一,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第二,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在提纲中,陈云预言:“在今后的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重要地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的增加”。这是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深刻探讨,这些重要探讨对于我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005年6月,胡锦涛在陈云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评价说:陈云这个认识“对我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