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2)
2013-09-01 01:01
导读:3、主义 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宏观调控和政府于预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却因为其所有制特点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
3、主义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宏观调控和政府于预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却因为其所有制特点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而更具自觉性、主动性,更加强而有力,并且排斥了条件下往往受到垄断集团左右而形成国家干预的私利性。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颁布的市场规、实施的有关经济政策、制定的总体规划和进行的宏观调控等,都要体现这样的利益。如果宏观调控和国家干预进行得科学、恰当,就有可能获得优越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效果。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建设的影响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既明显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国正在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别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国共产党把这种政治模式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表现形式,必然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巨大作用。
1、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不论任何人,不论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受程度等的不同,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这种平等性反应在政治中就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谁都没有超于法律的特权,都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这就肯定了人的价值,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具有和别人同等的权利,人们应该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市场竞争。可以说竞争伴随着一切经济活动,各个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的巨大毅力下,就会主动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新科技成果,引进人才,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竞争性反应在政治上就是要求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活动者的行为,确保市场经济有秩序的进行。没有法制,就没有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遵从法律法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政府部门把经济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这种法制性反应在政治上就是有限政府论,要限制政府部门的权利,并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当前我国政府对某些行业管的过多、过死,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而且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等,都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前提和普遍规律,市场经济随着开放的扩大而发展,开放状况决定市场经济的兴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它不满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是不断谋求向外扩张。民主政治现在成为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接受的观点,与这种开放性不无关系。我国的民主政治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要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还要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消极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聚集巨额财富,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则穷困潦倒,利益集团又通过游说、寻租等有段迫使政府采取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从而形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局面。这就破坏了民主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较大,虽然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参政议政的程度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参与政治的程度还是很低的。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华.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再认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2]杨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相关性探析.经济研究导刊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