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地区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2002年相关的截面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知识对根据经济理论选取的影响我国地区人均收入的各因素进行检验,并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关键名词:地区人均收入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技术水平
一、问题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释放了难以置信的增长潜力,以平均每年7%的惊人速度连续20年大幅增长,经济总体规模更是跃居前列,2003年人均GDP已超越1000美元。虽然整个经济规模的绝对值大幅度增长,然而有关经济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还在扩大。那么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具体是哪些,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选取了2002年的截面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定量分析,试图回答以上的问题。
理论来源
从经济学的学习中可以发现,影响地区间收入分配的因素有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收结构、政府转移支付以及政府政策倾向等。其中,税收结构难以为其影响各地区程度的大小划分档次,因而不能确定何种地区为0、1,故未引入虚拟变量加以说明;政府转移支付主要是补贴与各种税收优惠,补贴因其补贴人群相对狭小,补贴数量少,不足以改变各省市人均收入的相对高低,而税收优惠即为企业利润,可以说包含在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中,也不引入;而目前针对中、西、东部沿海地区均实行了不同的优惠政策,所以政策的影响也就被削弱了。且由现实经济情况可知人均可支配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综合数据搜集情况等因素,我组认为分析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分析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着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通过经济学各种理论的学习(如新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清晰的发现经济发展水平(Y)是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L)、技术水平(U)的函数,即Y=f(K,L,U)。于是,本文分析地区间收入分配的差异决定从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三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三 、影响因素的选取
鉴于以上说明,因素选取如下:
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包括外企和经济组织或个人以现汇、实物等方式在我国开办企业或对我国各种企业的投资,以及股票发行价总额和设备、物料、技术的应收款等。
此两因素均是说明物质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各地区就业人员高中或高中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因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所以在此选择各省市高中或高中以上劳动力人口(即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率说明劳动力素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各省市科技筹集经费,包括财政中科技费用支出,各组织、研究所科技经费筹集与企业革新资金筹集,从重视技术开发程度的角度侧面说明各省市科学技术水平。因各种年鉴未统计各省市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故以此代替。
各省市第二产业产值。就我国而言,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借以说明经济规模对于人均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 、数据处理(各数据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年鉴没有直接统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于是我组选取了各省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纯收入、各省市人口数(抽样)、农村人口数(抽样),通过计算得到农村和城镇人口比重,然后分别乘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纯收入,相加得到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除物价对于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物价指数得实际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大学排名
2、 各地区就业人员高中或高中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查年鉴得就业人员中不识字、小学、初中人口比重,用1减去即得。
综上得模型各因素:
Y-实际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X1-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X2-各省市第二产业产值 X3-各地区就业人员高中或高中以上人口所占比重 X4-各省市科技筹集经费
X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
原始模型设定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i
五、参数估计
1、对原始模型进行回归,结果为: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8/04 Time: 15:1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0
Excluded observations: 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5 0.002531 0.001272 1.989189 0.0582
X4 155.4323 28.25883 5.500309 0.0000
X3 0.000204 0.000722 0.282856 0.7797
X2 -1.470242 0.596051 -2.466636 0.0212
X1 2.436274 0.883700 2.756901 0.0110
C -38.32851 692.8780 -0.055318 0.9563
R-squared 0.830540 Mean dependent var 4829.185
Adjusted R-squared 0.795235 S.D. dependent var 2431.177
S.E. of regression 1100.130 Akaike info criterion 17.02110
Sum squared resid 29046879 Schwarz criterion 17.30134
Log likelihood -249.3165 F-statistic 23.52519
Durbin-Watson stat 1.76772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表中发现在α=0.1时,虽然模型拟合效果较好,F检验显著,但X3的t检验不显著,X2系数的符号为负,与经济意义不服,则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故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Y-实际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X3-各地区就业人员高中或高中以上人口所占比重 X4-各省市科技筹集经费 X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
六、对模型的几点说明
模型删去了X1-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X2-各省市第二产业产值,虽然从经济意义上来看,此两因素均很重要,特别是X1,有资料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有力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关于被删去的原因,经我组讨论后认为有三。第一,此两个因素的滞后效应是很强的,且滞后期常为3-5年,考虑到数据自由度的限制,模型没有引入滞后变量。第二,由于02年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环境没能根本改观,投资能够转换为利润的比率不大,企业投资意向逐渐下降,工业企业内生性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被削弱。第三,龚六堂、谢丹阳研究我国各省份之间的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性问题后发现,从1970—1989年,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水平在缩小,从1989年起,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水平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水平反而开始上升。相比之下,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收入的影响比较不显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模型中X4-各省市科技筹集经费解释效果很好,可能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多集中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势头逐渐减弱有关。
外资投入较之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影响更为显著,因为自2002年年初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跨国资本很快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2002年上半年全国外商投资协议额增加约40%,实际投资额增幅约为15%,为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直接的有力影响。
七、存在的问题
模型考虑因素不够完善,由于数据收集和实际操作性等问题的综合影响,未引入税收结构、政府转移支付以及政府政策倾向等,对地区人均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说明程度有所降低。
模型只是定性说明地区人均收入有差异,却无法定量说明差异的大小。
模型最终未包括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且采集数据为2002年数据,分析上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八、简单政策取向
重视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基础教育的普及,中学及高等教育人群的扩大,以及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等非专业教育体系等,为科技教育的发展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提高资本边际利润率,采取优惠政策引导资本向收益率高的产业的流动,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等。
继续加强外资的引入,注意外资投入结构,提高利用率等。
附表一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消费价格指数(%)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纯收入(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万美元)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附表二
人口数(人) 农村人口(人) 初中(%) 小学(%) 不识字(%) 科技筹集经费(十万元)
13723 2319 41.2 6.7 1.1 2200331
9961 2790 43.3 15.5 1.6 105512
66463 50144 49.7 24.1 4 114165
32455 20670 55.1 20.1 2.1 83911
23586 13231 41.1 23.5 10 35364
41608 20189 53.9 22.4 1.5 269571
22693 12477 45.1 25.3 1.5 153265
37806 18184 49 23.3 3.1 100111
16012 1871 39.2 11.5 2.7 609841
72966 39403 45.3 22.7 9.5 507375
45769 23928 39.6 30.1 7.7 121032
62783 43949 44.4 27.8 13.5 152179
34127 17076 36.4 32.3 8.5 55407
41521 25610 38.7 32.9 5.9 53486
89699 53072 47.4 19.1 6.5 164298
94793 70020 54.9 17.8 5 150576
59270 35418 34.8 33 11 272851
65434 44698 43.8 31.1 4.7 76929
77216 38298 47.6 20.6 2.5 261829
47504 36332 42.9 32.6 6 68895
7892 5098 48.3 17.8 5.6 25872
30724 20531 38.8 39.1 7.2 40546
85704 52562 38.4 36.3 7.7 594720
37686 27277 32.8 37.9 16.5 30403
42529 31962 27.1 46.4 19.4 83106
2609 1632 8.5 46.3 41.2 692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6297 25086 39.5 28.3 11.9 510805
25546 19208 31.9 30.3 19.3 112682
5189 3345 30.4 36.1 23.2 9590
5585 3777 38.1 24.2 15.5 6630
19799 11557 35.1 27.9 6 48358
附表三
Y
11476.53 X1
1796.140 X2
1116.530 X3
2200331. X4
51.00000 X5
172464.0
7952.424 807.5100 1001.900 105512.0 39.60000 158195.0
3702.985 2020.380 3046.000 114165.0 22.20000 78761.00
3692.064 813.3600 1083.790 83911.00 22.70000 21164.00
3819.133 707.9100 728.3400 35364.00 25.40000 17701.00
4745.906 1605.550 2609.850 269571.0 22.20000 341168.0
4103.860 834.2300 978.3700 153265.0 28.10000 24468.00
4353.654 1046.170 2169.150 100111.0 24.60000 35511.00
12366.95 2213.720 2564.690 609841.0 46.60000 427229.0
5958.390 3450.120 5550.980 507375.0 22.50000 1018960.
8247.739 3477.470 3982.000 121032.0 22.60000 307610.0
3325.208 1074.460 1552.210 152179.0 14.30000 38375.00
6393.995 1253.080 2159.940 55407.00 22.80000 383837.0
3846.604 889.0400 951.7700 53486.00 22.50000 108197.0
4887.430 3483.310 5309.540 164298.0 27.00000 480010.0
3265.577 1725.930 2951.060 150576.0 22.30000 40463.00
4209.236 1605.060 2446.050 272851.0 21.20000 164535.0
3862.497 1347.960 1737.200 76929.00 20.40000 90022.0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