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德育工作的加强。目前高职院校就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各显其能,但成效不大。隐性课程的内涵和特点表明了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制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德育理论与实践也证明着开发隐性课程是实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德育; 途径; 隐性课程 ;开发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高校都在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可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往往遇到“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的问题,隐性课程的开发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使德育工作更为规范化、正常化、可操作化。
一、隐性课程涵义
范兰丝在《课程百科全书》指出,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学校经验中经常有效的部分,潜在课程也许被认为是不公开的、非预期的、隐含的或未被认识的;‘潜在’的意图和程度随着作者关于这种现象的观念而变化。[1]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隐性课程是学校经验的一部分,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是非学术性内容,它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的或未被认识到的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景中的。这样它就包括学校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环境、教室的空间安排等学校物质文化,还包括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此外还有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等方面。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德育为首要目的的。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懂得“明德”,而实际上这种“明明德”的工作最主要的是由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来从事的。在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一般是以道德教育课程为主要手段的,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部分高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表率作用,由教师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绪,没有部分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更应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
(二)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
由于隐性课程的形式多样,无处不在,隐性课程在各方面起到暗示、感染、激励等地作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德育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正确导向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的情况,如何在多元社会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选择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隐形课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性课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多的锻炼与实践环节是由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完成的。隐性课程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3]
2、兴趣激发
教育家克伯屈在研究课程过程中,将理想、道德习惯也列入研究,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理想、情感、态度、道德习惯,一经获得,将持久地保持下去。”[4] 教育实践尤其是德育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存在,你越要求他这样或那样,他就偏不这样或那样,反过来,你越禁止什么,他就越要去做,隐性课程的优势就在于,把有关的情景营造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自由地、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判断。学生自己感受、领悟到的积极的东西,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终身。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学习过程,但却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行为规范
隐性课程实质上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而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对人都有一种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就是指特定文化环境的内驱力使人们不得不就范。“学校文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高校的制度文化会约束大学生且调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会受其约束,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民主的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隐性课程在营造真诚、友爱、尊重的氛围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情感陶冶
隐性功能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则是通过学校良好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整洁、优美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感,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还需要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善于交际的人才,而这些都是显性课程所不能完全培养起来的,需要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
三、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提供能够让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物质环境
这里包括学校的校园布局与绿化、建筑风格、色彩、装饰等,它反映着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理念。这种环境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甚至终身保持。校园的每一处物质文化景观都体系了一定的文化,均蕴含有一定的德育追求、道德规范,能对学生产生久远的影响。校园里那名人的雕塑,那读书的女孩,那特色的建筑,一片片绿丛丛的草地,每一处题名留字碑都凝聚高校传统或办学宗旨,这些人文景观,都是优美校园环境的显著标志,一方面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们上进,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感染。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王桂林.潜在课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教育探索2003,(6) 1:27-29
[3] 郭彩琴、张岩.浅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69-271
[4] 徐亚康.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贵州教育.2004,3:45-46
[5] 查香云.开发隐性课程,推进素质教育[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9:38-41
[6] 熊明亮.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比较研究与探析.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24-25
原发表在期刊《现代企业文化》上2009年12月中旬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