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双二元夹缝中的生存——简析中部小城镇养老保(2)

2014-04-01 04:28
导读:随着的逐步确立,商业养老兴起,由于商业养老保险在保与不保,由谁来保等问题上给投保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正逐渐成为无单位且经济收人水平允

  随着的逐步确立,商业养老兴起,由于商业养老保险在保与不保,由谁来保等问题上给投保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正逐渐成为无单位且经济收人水平允许的小城镇居民的主要选择之一。国家近年来着力在城镇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该体系针对的对象虽然是城镇中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居民,但是在城镇老人生活水平很低时,该制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作用,如城镇民政部门在做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时,将未参加养老保险的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和无力发放生活费的企业内人员中符合条件的作为重点保障对象,但此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县级以上的小城镇,对其它小城镇居民难以形成有效保护。另外,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包括乡镇企业的部分职工加入了与小城镇联系紧密的社会养老体系,作为一项针对农村的保障制度,其在小城镇居民中的覆盖率不高。

  从中部小城镇养老保障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国家并没有针对小城镇,特别是适合中部小城镇居民养老需求的制度安排。小城镇是处于农村与城市体系接口处的活跃地带,人员成分复杂,人口流动量大、频率高,相对而言,城市、乡村中的居民构成都要单一、稳定得多,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养老保险标准高、难度大、政府的责任也大,而个人帐户储备积累式的农村养老保险,虽然参保灵活,但较分散、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小城镇保障系统中照搬照抄城、乡任一极的保障方式都是不合适的。我国目前对小城镇居民养老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将小城镇划人城市系统中,使小城镇的养老保险制度向城市看齐,这种高标准的保障制度在东部经济水平较高的小城镇中或许具有实施的条件,但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中部小城镇中就行不通了。

  二、双二元结构下的中部小城镇

  (一)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小城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我国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但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小城镇已经作为一支独立于城、乡二元结构之外的力量出现,据民政部,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建制镇20226个,城镇人口进一步增加到52376万人。小城镇的发展对中国而言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自我国倡导小城镇建设以来,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我国城市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大中城市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对城、乡两极的关注明显地超过了对小城镇的关注。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中国一半以上的区域是农村,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根基,因此三农问题成为中国各界近年来讨论的焦点,而城市生活、城市问题更是从来都不曾远离人们的视野。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且把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部分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它既不同于社会功能完善的大中城市,又不同于纯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国家和社会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城乡两极的二元结构观显然将小城镇的应有地位忽略了。

  (二)东西部二元区域划分下的中部小城镇
  我国东西部的划分主要不是上的划分,而是经济、上的划分。东部优越的自然地理加上经济的先发优势,使其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东部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根基,许多东部小城镇除了规模较小外,城市功能、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与大中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20226个建制镇的平均收人为175万元,而东部地区8477个建制镇的平均财政收人为2832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在上一直是远离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但随着东部自然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和国家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资源富足、地域广阔的大西部成为一块潜力无限的宝地,特别是1998年国家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西部发展的优惠政策,大量人才、资金、技术流向西部,西部的发展包括西部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与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建制镇平均财政收人增长了45%,西部经济的改善也必然使西部小城镇建设后来居上。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上的核心地带、近来逐渐远离人们视野的中部地区,在东部先发优势和西部后发优势的夹击下,成了一块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枯竭地带,这就使得本已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中部小城镇的处境更加艰难。

  三、中部小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的结构性困境

  按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在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其内容和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项目逐渐完善,标准也日益提高,最终实现社会保障的全民化。在我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中国社会结构比较简单,城乡分化明显,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适应了当时优先发展东部和优先发展城市的客观要求。劳动就业制度和户口迁移政策限制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让一部分人(东部)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也造成了东西部发展的严重失衡,这些制度和政策合力作用的结果就是我国城乡、东西部双二元社会结构的凝固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结构了,小城镇的异军突起就是最好的例子,小城镇成员组成不同于城市和乡村,其居民对保障的需求也不同于城市和乡村的居民。但是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观注重的是点,而非线或面,因此用二元观看我国区域关系,只能看到城市、农村、东部、西部这些孤零零的点,而不是城市一农村、东部一西部这样的连续体,相应地,社会资源被定点的投放并固定在这些点上,成了不流动资源。

上一篇:关于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毕业论文 下一篇:关于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
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