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我国养老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挑战
(一)面临农村老龄化高峰的困境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度:同时,随着的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目前的70岁。生育率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迅速上升。据人口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接近1/4,达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虽然农村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和城市化道路吸弓l大批青年向城镇转移,本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高于城镇,使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届时农村经济仍然落后于城镇,而老年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必将使家庭养老压力更加沉重。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据,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2002年的4.13人。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大幅增加。“4—2—1”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的子女在养老的问题上不堪重负。
(二)面临WTO带来的挑战
加入WTO后,竞争越来越大。首先是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压力倍增,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l00%。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入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减少。而且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l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入的竞争,使农村保障水平降低。其次是农业的现代化挑战土地的家庭粗放式经营.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人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未来一系列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建设能替代土地保障的保障体系。
(三)“新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倒一个全面推进加速阶段.一些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无承保土地、无稳定职业、元社会保障”农民(简称“新三农”,另一说法是指“元地农民、失地农民、农民工”)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新三农”们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许多人生活陷入贫困的边缓,成为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和化的发展.“新三农”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国土资源部统计:l987—2001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74—4420万亩左右,按人均占有土地0.8亩计算(实际上发达地区人均耕地低于0.7亩),失地农民数在5093—5525万人;如果加上因农村超生等原因没有分到土地的“黑户口”劳动力,这个数目将超过6000万人。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增加357—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l亿人以上。“新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它的数量众多。而且关系到广大无地和失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无社会保障、征地补偿过低的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九三学社2003年所作的一项表明,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他们面临生活、就业、再发展和社会保障等难题,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由此“新三农”的处境可见一般。这一现象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目前,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起步的最佳时机。不论是还是经济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保证,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将来便会付出更大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