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养老保障制度转轨的形成
在现收现付制向引入基金制的统账结合混合制转变过渡中,过渡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了极为突出的问题。所有养老保障体系转轨所面临的最大阻碍——转轨成本消化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要从现收现付制过渡到“统账结合”混合制,意味着目前就业交纳的养老金中有一部分要用来建立个人账户而不再用于代际转移,由此必然要产生一个“缺口”。为此,体系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这部分养老金。转轨成本也就是转轨所必须支付的隐性养老金。
在现时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涉及两类人养老金交纳和给付问题:一类是已退休人员,由于他们以前没有个人账户,未来养老金由谁来支付将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另一类是尚未退休但已有相当年份在现收现付制下交纳了养老金的现职人员,如果今后根据混合制的目标模式从统筹和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中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过去年份中应该有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如何“充实”。因而,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过程中,转轨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目前已退休人员在获取社会统筹应得养老金额后不足计发养老金总额的余额养老金;二是目前尚在工作且在现收现付制下已交纳多年养老金的现职人员充实以往年轮个人账户所需的金额。
新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之初,设想通过提高缴费率,完全由企业和个人来承担因转轨而发生的转轨成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现阶段养老金缴费率已属较高水平,再提高费率的余地不大。而且当期应支付的转轨成本很大,仅依靠提高缴费率根本无法解决。其次,因个人账户不得已之下被挪用于弥补当期养老金支付而无法用于获取必要的收益,从而进一步累积了养老金的债务。因此,如果今天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养老金未来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障体系支付能力可能受到人们怀疑,进而将影响现有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对消化转轨成本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制度转轨成本就是养老金隐陛债务的显性化,因此,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显陛化的速度和落实最终支付转轨成本的资金来源是解决制度转轨成本的切入点。
(一)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速度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通过对制度转轨速度、转轨时间的控制,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从而控制转轨成本的规模,
(1)调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比率 在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共存的统账结合体制下,通过调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相对比率,缩减个人账户规模,减轻由于制度转轨而带来的支付压力。根据对我国发展状况和支付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考虑,实行这一政策措施是可行的,并且这种方法在一些拉美、东欧国家养老制度改革中广泛采用。中国06年对个人账户规模由缴费ll%下调至8%的调整也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尽管这种政策安排并没有改变养老保障体系总的负债水平和政府总体负债水平,但是可以改变被显性化的隐性债务,从而放慢了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缓解养老保障体制转轨的资金压力。
(2)调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给付水平 在制度转轨成本中,养老金给付支出占据相当部分。因而,减少未来养老金给付是减少隐性债务从而转轨成本的一项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①推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由此推迟养老金给付时间和给付时期无疑是减少隐性债务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推迟在职人员退休年龄必须是在延长年轻人受时间情况下才行之有效,同时还要依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就业目标等相关因素来考虑运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就业水平较低,教育体系的负担也处于较重状态,在短期内要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内以“一刀切”方式推行推迟退休年龄措施缺乏可行性。但尝试在那些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一定替代性的工作单位内,对那些在工作的确需要的员工实行弹性退休制,推迟他们的养老金给付,以减轻养老金给付压力。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②试行名义个人账户。尝试通过建立名义个人账户制,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以解决目前难于消化的转轨成本和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这种尝试性建议可被认为在现实中的操作缺乏可行性。因为,名义个人账户实际上制是一种确定型(DC模式)现收现付制,其方式现收现付,给付方式是待遇确定。这种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内在的根源问题,消除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它仅仅是将转轨成本的给付延时缓付,养老金给付压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减轻。个人账户挪用形成空账是体系运行之下的一种不得已行为,并不是体系本身所规定和认同。如果以建立名义个人账户制形式对“空账”加以认可,其结果将会对“统账结合”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政府的信用和新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产生怀疑,进而使养老保障体系现时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