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发展相对滞后。对于交息闭塞、生存相对恶劣的西部来说,尽管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农民收入依然不高,贫富差距拉大,使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为了既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不断。贫困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稳定。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制约着其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卫生、医疗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影响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3.农村基层干部维护稳定的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用性和指令性的手段来发号施令,而不是以的和经济的手段来农村的各项事务和处理农村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特别是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新纠纷,基层组织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局面。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怕困难,怕艰苦,怕得罪人,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或者是贪图安逸享受,私心重,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做不到公平公正。农村基层干部自身能力上的缺陷与农民群众的期盼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差距。同时,大量优秀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后备人才缺乏,农村后备人才难挽留、难培养。一些地方农村干部往往是能人不想干,而想干的人又不会干或者干不好。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三是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条件不好。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许多村基本上无集体经济项目,集体收入很少,成为“空壳村”,农村干部的低,但工作难度大,也容易得罪人,可能会遭到一些村民的报复。另外,很多村干部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干部队伍不稳定,农村社会就难以稳定。
4.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30多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却没有同步进行,农村基层组织权力分配与使用还没有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缺乏平衡、协调和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组织体系的领导核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二是农民自治组织发展速度缓慢。大部分农村合作组织都处于管理不健全、经营不规范的状态,加之信用和体系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使农村社会中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组织发展缓慢。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存在制度缺失,多元化的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农村社会服务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于群之间、农民之间的一些小矛盾极可能转化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事故等引发的农民堵车堵路、集体上访,以及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和宗族矛盾发生的最根本原因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三、维护西部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首先,重点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乡镇一级:保障经费投人,以保证其正常运转和维护稳定工作需要;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转向搞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服务、责任、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提高对农村稳定的控制力。村一级: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范网络。村民小组(自然村):抓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加强对贫困后进村村民小组的转化力度。其次,创新农村治安防控机制。要特别注重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工作机制。司法行政部门要依法规范和加强基层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社情报告制度、社会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早发现、妥善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