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

2014-05-12 01:13
导读:从表1中可知,中国各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各省、市、区的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布中,排在前九位的全是东部省份,排在后

  从表1中可知,中国各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各省、市、区的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布中,排在前九位的全是东部省份,排在后九位的全是西部省份。东部十一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392元,西部十二省、市、区中,新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为6229元,但还比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92元低163元。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为28253元,最低的是贵州,为2342元,后者仅为前者的8.29。而中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省份黑龙江、湖北、吉林都是老基地,有着雄厚的基础。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均GDP值(Y)与信息化水平指数(x)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总体上看,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反之亦然。因此,可以以人均GDP值(Yi)为应变量,以信息化水平指数(Xi)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为各省、市、区人均GDP值(元),Xi为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指数,为人均GDP的样本条件均值,变量采用1998年的数据(见表1)。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可得:


其中回归方程下方第一排圆括号内的数字是对应参数估计的标准误差;第二排圆括号内的数字分别是在对应参数等于0的原假设下,所计算的t量;r2是可决系数。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相对较好,可决系数为0.7332;系数显著性:对于统计量为8.9272,给定a=0.05,自由度为n-2=29,查t分布表可得to.025(29)=2.045,因为t>to.025(29),所以拒绝原假设,并表明信息化水平对人均GDP有显著性影响。
  综上所述,区域信息化水平对区域人均GDP有显著性影响,区域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四、信息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

  在人类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有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即是物质、能量、信息。不过,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着从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信息经济的三个阶段。人类掌握了农耕技术,进入有赖于物质的农业经济时代;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大工业的发展,又进人物质和能量的工业经济社会;随着以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应用,人类开始进入有赖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大量生产知识和信息,并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控制信息的流通、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形成知识信息网络,从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经济增长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而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注入了能量。

上一篇: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落马”原因分新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