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与俄罗斯的激进改革不同,中国的转轨基本上是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渐进”方式,逐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先从开始。80年代初,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化改革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放松对价格及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和分配的管制。到90年代初,消费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在国企改革方面,1983—1984年主要是部分企业实行利改税;1985—1989年主要是试行和实行多种形式的两权分离制,1987年十三大后,开始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调放结合”的原则推进价格改革,并开始把生产要素纳入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缩小了计划的范围。1990—1992年主要是坚持和完善承包制,积极试行企业放开经营、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股份制、利税分流和租赁制等;1992年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随后进行了财税、、外汇、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非国有经济所占份额逐步扩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国民经济摆脱了短缺状态转入供求基本平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经济转轨的绩效比较
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不可否认,俄罗斯经过10多年的经济转轨在制度建设上确实取得很大成效。俄罗斯在产权上基本形成了以私有制为基础多元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就转轨的实际绩效而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可以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稳步增长,市场经济的框架也基本形成,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1.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比较
自1992年全面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经济不仅没有像当初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实现快速增长,反而陷入了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生产迅速滑坡,投资急剧下降。自转轨以来,短短几年,投资减少3/4,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近50%,超过了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 30%的下降幅度(表1)。俄罗斯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包括军工在内的整个工农业生能力和
表-1 1990-1996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投资变动情况
Источник :《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 Номер1, 1997г , с.46.
现代化水平被大大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倒退20年。1997年俄经济稍有好转(GDP同比增长0.4%,通胀率降到11%),很快被1998年的严重所打断而再次跌入深渊:大批倒闭,GDP再降4.6%,经济一片混乱。虽然自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持续复苏的积极迹象,但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当前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是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其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外部因素,内需的拉动作用仍然有限,而且不稳定。
据,转轨以来的10年中,俄罗斯的GDP年均减少7.7%,工业产值减少9.3%。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GDP几乎减少一半。90年代末,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总产值中,俄罗斯联邦的GDP仅约占1.6%,俄罗斯的国家开支占世界国家总开支的不足0.5%。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按GDP(购买力平价)排名,苏联占世界第三,俄罗斯联邦占世界第七,那么现在俄罗斯已降到第13或14位,而按国内人均产值计算,1997年俄罗斯仅占世界第104位。[⑥] 这样,就GDP(购买力平价)而言,俄罗斯不仅远远落后于中国,甚至还落后于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等国。转轨以来,由于投资急剧萎缩,俄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畸形,企业设备严重老化,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近年来,大量出口导致能源和原工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上升,而制造业由于产品竞争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升反降。2001年,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50%和出口总额的80%,以及投资总额的70%。由于投资不足,转轨以来俄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基础基本没有改变,企业设备的老化率达70%,工业设备的平均使用期达16年,是世界标准的2倍多,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⑦] 20世纪90年代,俄工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幅度达20% ,其中各具体工业部门下降幅度从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的13%、15%到石油加工业的60%不等。而同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则上升了18-36% 。俄加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平均低80%至83%,比新兴工业化国家低33%,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则更低。[⑧] 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是科技进步,新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中贡献率甚至达到90% ,而在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俄罗斯只有5%的企业投资搞研发,俄在国际市场民用高科技产品领域只占1% ,而美、日则高达36%和30% 。[⑨]不仅如此,与中国改革以来大量外资流入相反,由于投资差,俄罗斯不仅外资很少进入,反而出现国内资金大量外逃现象。从激进改革开始到1999年,其流出额为1000-1500亿美元,甚至更多。[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保持着持续的快速增长,1978年至1998年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高速度,1998、1999、2000、2001、2002年增长率分别为7.8%、7.1%、8.0%、7.3%和8.0% 。[11]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那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畸形发展,服务业水平低下”的局面。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28.1:48.2:23.7变为1989年的25:43:32,再变为2001年的15:51:34。同时,三次产业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4年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0.5% 下降到1989年的60% ,再下降到2001年的一半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12.2% 上升到1989年的18.3% ,再上升为2001年的27.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有所上升。[12] 随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