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毕业论文(2)
2014-08-26 03:05
导读:3.文化污染。建筑是古老小镇的象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镇居民都向往现代化的生活,古民居有些地方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村民在古镇中
3.文化污染。建筑是古老小镇的象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镇居民都向往现代化的生活,古民居有些地方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村民在古镇中建起了颇具现代气息的房屋,与古色古香的氛围极不协调,影响了古镇的总体效果。此外,游客本身也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污染与破坏。他们带进的尘土、呼出的气体、排出的汗液,以及不文明的乱写乱画都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了古建筑文化。
(三)居民的保护意识
有人说:“江南水乡城镇已破旧不堪,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居住”。江南水乡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在现代虽然专家学者仍然对其一往情深,然而水乡人却似乎并不这么看。同里老百姓自编的一句顺口溜:“古下去,房出草,变成苦”,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民内心的不满。一些居民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
(四)商业化倾向
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遗产旅游更成为热中之热。同时,近年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日渐正浓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专家们曾痛心地说:“作为名士之乡的绍兴名城,怎么会愚蠢地花大把的钱将独具特色的一流古镇,变成了三、四流的现代化城市。”
四、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现代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对传统破坏的矛盾。在现代化与历史之间,如何为传统文化寻觅一个恰当合理的位置?江南古镇如何健康发展?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说,“我们应该保存名城的原始风貌,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我们不要丢掉自己的特色,要从传统中吸收营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是古镇旅游的重要看点,保护迫在眉睫。但历史保护并不等于复古,更不等于制造“假古董”,这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相悖,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其原真性、整体性和发展性:
1.涂抹防腐剂、防蛀剂,添置消防设施,防蛀、防火,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
2.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文物保护专业知识,防止“好心做坏事”、建“面子工程”。
3.古建筑确因年久失修,需要修复时,也要修旧如旧,动作尽量慢,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要注意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还古镇以“古气”。
4.“废墟文化”保护。所谓废墟文化强调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文化,挖掘出来什么样就原样保留成什么样,北京“圆明园”就是典型的“废墟文化”保护。古镇强调“废墟保护’不是说对原有的一切都不要动。古镇既是古老的,要保护原有建筑的风格、风貌,又是现代的,要赋予新的活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1)部分空心化。在确保民居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原住户继续留住,对一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古居民应立即迁出原住户,另辟新居加以安置;对留在古镇的居民,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新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