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之比较毕业
2014-10-04 01:0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有关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之比较毕业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是对毛泽东宏观经济思想的继承、发
[摘要] 邓小平宏观经济思想是对毛泽东宏观经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共同富裕,战略步骤等方面。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宏观经济思想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宏观经济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们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的艰难探索为邓小平的成功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对邓小平和毛泽东宏观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位领导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中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上,从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和理解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试图消灭资本主义甚至个体经济;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把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全部消灭,甚至把农民的自留地也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一大二公三纯”使所有制形式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觉悟程度,导致生产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认为,对于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他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他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并认为违反价值法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品、货币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指出:“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不可能废除。”“只要还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进而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些创造性的思想,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