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并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毕业论文(2)
2014-11-05 01:38
导读:中俄边境贸易是中苏边境贸易的延伸。1982年,中国与前苏联的外经贸部正式换文,恢复地方双边贸易。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双边计帐结算。1986年中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苏边境贸易的延伸。1982年,中国与前苏联的外经贸部正式换文,恢复地方双边贸易。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双边计帐结算。1986年中苏关系进一步好转,地方边境贸易迅猛发展。1987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对苏边境贸易进出口合同金额为15900万瑞士法郎,是1983年的6倍多(薛君度 陆南泉主编:《中俄经贸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业产品贫乏的弊端在整体经济急剧下滑中更加明显,急需大量价格低廉的轻工业产品,如
服装、食品等。而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为边境贸易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对俄的边境贸易增长迅速,到1993年达到顶峰。但是,某些参与边境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在暴利驱动下,对俄出口时不注重商品的质量,甚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大地破坏了我国产品的声誉。结果,对俄边境贸易开始下滑。 近年来,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回升。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根据下表,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飞速增长,2001年对俄边境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6.2亿美元,是1998年的2.6倍多,在该省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30.15%上升到47.86%。
在对俄边境贸易中,进口远远超过出口。从表中可以看出,黑龙江1998年以来,逆差都在3.5亿美元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5.3亿美元。中方在对俄边境贸易中保持逆差是与双边贸易的整体情况相一致的。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在对俄贸易中始终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状态,在1996年逆差额曾高达35亿美元。
黑龙江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状况(单位:亿美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造成对俄边境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中俄边境贸易商品结构客观上造成了中方进口大于出口。与我国边境接壤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42.5%。因此,该地区的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包括有色冶金业、
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和造纸业等,而农业、轻工业远远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苏联解体后,随着经济急剧下滑,产业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更加明显。这些造成了该地区在对外贸易出口方面以燃料、原料、木材等产品为主,进口则以粮食、蔬菜、服装、鞋帽等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的金额一般大于进口商品的金额。由于中俄之间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长期维持这种状态,所以我国对俄边境贸易的逆差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统计中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中俄边境贸易的逆差问题。我国对俄边境贸易基本上包括三种形式,在2000年下半年之前被统计在贸易项下的只有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上交易的商品由于都是边民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按照国际惯例不需要统计在贸易项下,但是中俄边民互市并未真正建立,且交易的商品并不是留着自用,许多俄罗斯商人每天早晨过境在互市贸易区内采购商品,然后携带出境到俄市场上进行批发零售,这已经属于商业活动的范畴。旅游“倒包”更是带有商业活动的性质。2000年下半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将旅游“倒包”以旅游购物的名义纳入了贸易统计,但其他省区在这方面还存在操作上的障碍。如果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