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因素创造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2)
2015-06-25 01:06
导读:附图 图2 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如何实现技术进步 二、资本积累与劳动积累的分离 资本积累本质上也是劳动积累,是劳动积累的结果。资本积累是特殊形态
附图
图2 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如何实现技术进步
二、资本积累与劳动积累的分离
资本积累本质上也是劳动积累,是劳动积累的结果。资本积累是特殊形态的劳动积累,即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积累。从资本积累所实现的再生产的本质来看,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文版。)。特别是资本积累的初始阶段,即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注: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掘取“第一桶金”,这便是讲如何实现资本的初始积累。),劳动积累表现得最为充分。只有对劳动价值的占有才能取得最初的资本(除了遗产或掠夺以外),没有别的积累方式。“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注:重农主义最早提出了这种朴素的劳动价值观。)资本的来源除了遗产和掠夺之外,只有劳动,而遗产或掠夺的最终来源也是劳动成果。
因此,资本积累与劳动积累具有相同的本质,都来源于劳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剥削劳动的经济前提和市场条件,从而实现资本积累和劳动积累对立、分离、分化,使得资本积累取代劳动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甚至成为了唯一形式,资本家成为人格化资本的象征,形成“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的过程。(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文版。)
为什么劳动积累会退而成为资本积累的条件与附庸、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呢?这是由特殊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决定的,在工业化过程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即由“劳动创造价值”转化为“资本创造价值”。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机器代替体力,不仅节约了劳力,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不但创造了新兴的工业部门,同时也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经济。因此,不断地从传统产业、特别是从农村人口中释放出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劳动供给的数量。这些劳动力是否为新兴的工业生产所需要呢?大工业化的劳动分工,主要是借助于工人的体力劳动用来补充机械动力的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不需要提出任何质量上的特殊要求,因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在这里,劳动具有普遍的同质性,即马克思所讲的“简单劳动”,因而,可以直接看作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中文版。)因此,劳动具有无差异性,不需要有特殊的劳动者。即使需要特殊劳动,也是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特殊要求、特殊技能的岗位,可以通过岗位
培训、短期轮训加以解决。正因为是对同质的(主要是体力劳动消耗)的需求,因而劳动力普遍地出现过剩现象,劳动力的实际价格将长期维持稳定不变的水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刘易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将产生持续高增长现象,这种过程将跨越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注:W.A.Lewis,“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Allen&Unwin,1995,pp.232-233。中国非农化持续了20年,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百甫认为,这种高增长过程还可以持续30年。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估计。)农村剩余人口进城,不但扩大了工业生产的劳动供给与市场消费,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城市人口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