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买壳上市案例毕业论文(2)
2015-07-22 02:29
导读:5. 转让溢价低。在18家有效样本中(每股净资产大于1元且有购买价格)仅有一家转让溢价率为负。这主要由于财政部明确规定国有股向民营企业转让价格
5. 转让溢价低。在18家有效样本中(每股净资产大于1元且有购买价格)仅有一家转让溢价率为负。这主要由于财政部明确规定国有股向民营企业转让价格不低于净资产,并且不同的国有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在另外的17家正转让溢价样本中,平均转让溢价率为18.71%,大于2002年股权转让的平均转让溢价率10.71%。从绝对数看共有16家中转让溢价小于1元,而平均转让溢价为0.38元。这些说明当前买壳重组已转为理性行为,二级市场不再盲目追捧重组题材,从而减少了使其获得短期大幅度升值效应的机会。而相对较高的转让溢价率,其原因主要是壳公司一般都财务状况差,净资产低。当然,由于股权转让大多以协议的方式进行,参与竞争者较少,因此不排除国有资产低价转让的发生。
6. 转让比例相对集中。2001年以来,证监会严格限制了豁免民企要约收购。本年度的20家以购买股权的手段买壳交易中有5家持股股份超过总数30%。但是这5笔交易中都是国有股本之间的转移,很可能获得证监会的豁免,事实上它们也确实获得了豁免。其余的15家持股股份都小于30%, 14家分布在20%~30%之间 。持有30%以下的股份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为了避免要约收购。持有大于20%的股份主要为了保证相对控股,从而保持足够的话语权,更有利于日后进行资产交易。
一、对壳公司资产整合的分析
由于资产整合晚于股权买卖,因此本文截取了至2003年6月30日相关的资产整合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资产整合有以下特点: 1. 公司改名成时尚。名称是一个企业的标志,新的控股股东的进入往往伴随着名称的改变。在全部29个样本中,共有12家占41%的上市公司变更了公司简称。变更后的名字充分体现了新控股股东的名称或其主营业务,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的广告效果。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 治理结构彻底变化。调整壳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买壳上市的题中之意,因为这是对壳公司进行资产整合的前提。29个样本中治理结构发生彻底变化的共有27家,占总数的93%,而其余的两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改变壳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解决壳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这也是买壳者花费巨资购买壳公司的股份取得权力的表现。
3. 资产交易方式多样。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因此,买壳者与壳公司进行资产交易成为买壳上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29个样本中,出售与购买方式几乎占了一半,因为无论是出售还是购买都只是涉及两个当事人,交易较为方便。而资产置换占了近1/3。买壳公司可以直接用其取得的壳公司资产抵偿给原大股东,但由于属于关联方交易,因此受到严格的监管。值得关注的是两起捐赠方式000669的领先科技和600759琼华侨,其中领先科技具有配股资格,大股东通过直接捐赠为更快的进行配股、增发创造条件。而琼华侨是一家已经退市的空壳公司,急需外部支持,捐赠可能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式。
4. 资产交易金额有限。按照证监公司字【2001】105号文件的规定,出售或购买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或置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或超过公司合并报表总资产70%以上视同重新发行,应提交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