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调控转向中性政策毕业论文(2)
2015-08-28 01:57
导读:二、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的政策 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
二、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的政策
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前几年,为对付通货紧缩趋势,我们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赤字国债来扩大内需;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叫稳健,实际上在松动银根、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的政策。这就是要求适度收紧。我在去年10月社科院形势分析会上就已提出这个主张。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赤字国债在减少,建设支出在推迟,财政支出的方向正在调整。因此,财政部长金人庆说财政政策已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适度从紧一些,如提高储备金率、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等等。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报告认为:“适度从紧”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现时的取向。其实相对于过去从松的稳健货币政策来说,现在的货币政策也是一个中性的调控政策。因为“适度从紧”就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的刹车手段。因为目前的宏观问题虽然也有总量问题,但主要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既然主要是结构问题,货币政策就不能“一刀切”,一概收紧。对一些消费热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如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还要继续支持其发展,还要支持扩大
就业。但对一些局部过热的环节,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投资,就要“削峰”。可以说,不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我们都要采取“中性”的调控取向。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松有紧,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适度从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过快的投资需求的作用。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首先,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可见,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其次,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当前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的对症之药。对钢铁、水泥和铝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