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发展趋向(2)
2016-03-13 01:00
导读:第二,通过积极的金融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9·11”事件带来的影响。如进行财政金融领域的改革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
第二,通过积极的金融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9·11”事件带来的影响。如进行财政金融领域的改革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共同加强基础和公共机构建设来拉动资本市场。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减轻出口下降给地区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第三,努力缩小各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如2001年7月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通过了一项旨在推动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四个新成员国向老成员国的出口实行优惠税率机制的《河内宣言》,希望在通过缩小内部差距的基础上推进东盟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第四,尽量避免在政治、文化、种族、民族以及宗教方面的分歧和矛盾。如2002年底,新加坡、马来西亚为白礁岛的主权发生争论,为顾全大局,两国都采取了理性态度,寻求国际法庭的最终裁决。
第五,开始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使得中国由东盟的潜在市场变成现实的目标市场。东盟各国积极调整对华经济贸易政策,稳妥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计划,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与投资往来,积极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顺风车。
三、东盟对东亚合作基础的悄然转变
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当中,东盟无疑是其中最强大的组织之一。在东亚的多边经济合作当中,东盟的作用举足轻重,东盟与东亚各国合则有利,分则俱伤,无论是“10 3”,还是“10 1”,东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东盟成为东亚各国争相合作的重要伙伴。东盟的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
首先,完成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东盟成立之初,曾经具有非常敏感的政治警觉。苏联解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越南也开始进行经济刷新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所谓意识形态对东南亚的威胁宣告结束,因此东盟对东亚合作的政治抵御开始转变为合作进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从建立内部政治联盟向对外建设经济圈转变。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和领土领海争端,相互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有的民族矛盾和领土领海争端,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民族矛盾,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的领土争端,马来西亚与泰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马来西亚、泰国同越南存在的领海争端等等。东盟的成立,对缓和化解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东盟朝着建设东亚经济圈的方向转变。
其三,实现了由反对到宽容个别国家,对外单独合作的转变。从东盟的角度来看,CAFTA、JAFTA、KAFTA等等都是东盟的“10 1”,而东亚国家当中的中国、日本、韩国,既和东盟国家联合体进行整体协作,也和东盟中的个别国家进行具体合作,这在东盟内部曾经引起强烈的争议。但自从新加坡和日本签订EPA(经济合作协定)后,多数的东盟国家都纷纷和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和日本个别签订相关协议,希望达成任何形式上的FTA(自由贸易协定)和EPA,东盟对此的态度逐步由反对变为宽容,认为任何东盟国家的个别行动或者分头和东亚国家进行的交涉和协议,都有助于形成“东亚经济圈”,从而从大局上肯定了个别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行为。 其四,逐步实现由单纯民族经济向包括外资等多元经济的转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经济逐渐各具特色。如马来西亚先后设置了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工业、工业发展园地150多个,成为日美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中心;泰国主要通过吸引外资,发挥了劳力和资源丰富的作用;印度尼西亚以举借外债和吸引外资并重的方针发展对外经济;文莱运用了得天独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菲律宾、越南都力图敞开国门吸引外资。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东盟正是在从民族经济到外资经济、劳动力资源经济到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探索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经济类型。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五,逐步实现由贸易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的转变。东盟国家开始的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是商品的互通有无、边境口岸贸易以及有若干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贸易加工业的相互往来,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扩大,以及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开展,东盟投资驱动型的对外经济合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