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发展趋向(3)
2016-03-13 01:00
导读:其六,由次区域合作方式向全面合作方式转变。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包括了珠-港-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新—柔—廖成长三角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其六,由次区域合作方式向全面合作方式转变。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包括了珠-港-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新—柔—廖成长三角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交易费用,逐步实现了由地区层面的合作向国家层面合作的升级,尽管这种多样化的次区域合作模式还将长期存在,但毕竟为更大规模的东亚经济合作奠定了规则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
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向
东盟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目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十大发展趋向:
1.在国际化取向方面:经济全球化推进了东盟与东亚生产力的国际化,包括经济贸易、投资和要素流动的国际化,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国际合作拉动东盟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效果明显。与此同时,生产关系的国际化得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各个东盟国家与东亚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化,亦正在克服种种困难,由构想到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由松散到紧密而进一步趋向明确。
2.在动机和目标方面: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促使东盟与东亚国家品尝到了在经济规模、市场占领、资源获取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甜头。与此同时,经济一体化追求的降低或取消关税、要素流通等促使合作双边或多边成本最小化的行为也正在局部甚至将在全局范围里推广。并且,对一体化中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承诺,也将推进东盟与东亚国家内部的体制改革与国际惯例的运用和推行。
3.在行为方式方面:经济全球化正在推进东盟与东亚国家之间各类经贸活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其行为方式仍然是自发的、市场的、民间的、非制度性的。与此同时,经济一体化推进了东盟与东亚国家之间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衔接,在推进一体化方面,其行为方式越来越成为自觉的、有组织的、官方的、制度性的行为,并且正在形成符合东盟与东亚地区情况的特色。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4.在运动主体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其中跨国公司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无论是日本、韩国、中国与印度,还是东盟国家的企业,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相互投资与相互合作正如火如荼。与此同时,东盟与东亚国家以及各种经济主体、独立关税区或者是国际组织,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协调者,正在对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过程中发生的内部联系重新认识,重新整理,进行相应的整体构造。
5.在物质技术条件与制度创新方面: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为东盟与东亚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并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使得东盟与东亚的国家与地区走得越来越近。与此同时,经济一体化为东盟与东亚赢得了体制创新的制度条件。东盟与东亚地区虽然仍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差距越来越小,如整个东南亚都一致承认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
6.在发展格局与效果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促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网络和格局,使得东盟与东亚各国进一步打开国门,进一步促进了内部经济贸易活动的繁荣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促成了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和多极化,使得在东盟与东亚地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机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并在世界多极化鼎立与和平格局之中寻觅到相应的发展机遇。
7.在形式和作用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垄断与竞争、冲击与保护在频繁地变换频率,变换花样,使得东盟与东亚各国正在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双刃剑作用。与此同时,东盟与东亚各国正在区域内部建立更大的内部市场,正在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缓和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从而进一步协调各国的经济利益与未来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东盟与东亚国家与地区正在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