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价值的节约问题研究(2)
2016-03-31 01:02
导读:2 符合我国国情的节约路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节约”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操作。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2 符合我国国情的节约路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节约”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操作。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有机结合的最佳体现,所以真正的“节约”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节约”!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是指“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概念里有四个限定因素:
(1)“环境得到保护”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经济效益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到的,也就是建立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经济效益,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即我们前面讲的自然资源或固定资产的节约;这一方面的研究很多。也可以将之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从“三高一低”(高成本、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向“三低一高”(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
(3)“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标准质量是指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达到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正常程度。即产品的质量要合乎国家相关标准。
(4)“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之间的关系”。以生产过程为例,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不仅包括资源的占用与耗费,也包括劳动力、劳动时间的占用与耗费。
3 节约的实践选择
3.1 “节约”之路,创新先行
创新即是科技创新之意。因为不论是资源的节约还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归根结底来源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科技创新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品的附加值越高企业的利润也水涨船高。科技创新是企业利润的动力之源。科技创新不但以越来越少的原材料耗费来生产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带来自然资源的节约;同时科技创新也会带来人力资本的节约,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人的解放,使人从简单体力劳动中越来越多的解放出来。科技创新能数倍的创造新价值这些新价值是企业利润的最终来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效果还很不理想。因此要改革这一局面,必须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不固步自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评审机制勇于采用实践检验的方法,不削足适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做到后继有人。总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节约才能够达到国务院要求的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理念和模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2 优化产业结构,消除产业同构
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是社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另一表现,这一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地区间的产业布局的同构现象。据测算,我国中部与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9%。产业同构是同一行业内进入企业过多,供给超过市场需求严重浪费了有限、稀缺的资源。据统计,全国 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半数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几。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30%—60%;棉纺、手表、自行车、啤酒等行业约有1/3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等等。产业同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因为首先它会使市场供给大大超过市场有效需求,这部分超出需求的供给会形成企业库存,严重的会使企业倒闭;其次它也使产业结构畸形发展,易于造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改善生产力布局,打破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发展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各个地区能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使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主要从各地的地方特性来着手,如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东中部地区可以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西部地区可凭借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真正做到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不可忽视科技创新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