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产权理论比较的启示(2)
2016-04-24 01:03
导读:(二)产权理论建立的支撑不同——理论渊源不同 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是资产阶级用以建立资本主义私有
(二)产权理论建立的支撑不同——理论渊源不同
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是资产阶级用以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工具。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归纳为三个“化”,即:一是“市场化”,是指市场是万能的,市场经济是一部能自动运转的配置社会资源的万能的机器,生产要素、产品、劳务都商品化,全部经济运行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二是“自由化”,就是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让市场放任自由发展,认为充分的经济自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三是“私有化”,就是极力主张全面的私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唯一合理的永恒的经济制度。而中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理论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产权理论来指导的。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是:产权是指财产权。财产所有权具有排他性。法权关系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财产权并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组合体;在财产权这一组合体中,财产的各种权利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这种分离具有各种形式。这样,马克思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发现了财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 以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为指导,应建立:第一,现代市场经济。通常把中国的经济改革称为“市场化改革”,就是指要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意义上说,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对我们的改革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例如,关于强化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放开市场,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由价格引导要素流动,以提高经济效率等。第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通过比较认为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是“自由化”,不要任何政府的调控,不要任何计划。改革以来,我们始终清醒地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是要削弱而是要改善。取消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于走向无政府状态的自由市场经济,将使改革步入歧途。第三,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绝不能搞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导向,是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和平演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三)产权理论建立基于的国情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不同
西方产权理论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而中国的产权理论却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基础上。中国的市场化进展与西方国家的市场化进展有两大不同点,一是从体制层面来看,西方国家是从自然经济直接演变到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而中国当前的市场化进展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以外,当中还经历了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市场化进展的体制转换成本要比西方国家高。二是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市场化进展还涉及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产权关系,就是要使公有制产权关系有机地融入市场经济关系之中。市场经济以生产劳动的社会性只能通过交换间接地实现为前提,只承认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中的平等权利,经济主体利益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这是一种横向的自发的社会分工制度。这种社会分工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体个性的发展,从而调动分散、独立的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因而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在社会生产的组织上天然具有滞后性和自发性。公有制经济由自主联合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具有共同的利益,贯彻按劳分配的利益平等原则。公有制经济必然具有协作劳动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生产劳动过程服从一个中心的指挥和调节,因而其内部分工具有自上而下组织安排的特征。这是一种纵向的自觉的分工制度,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但是,这种纵向分工在社会历史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脱离实际的主观性,压抑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因而导致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后果,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正在于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优点而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促进形成既不同于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那种具有主观性的公有制产权关系,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权关系,并促使这种崭新的产权关系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