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美国经济增长(3)
2016-04-27 01:02
导读:经济结构重组 从美国经济结构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繁荣时期的新经济崛起和不确定的两个阶段。1992年—2000年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
经济结构重组
从美国经济结构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繁荣时期的新经济崛起和不确定的两个阶段。1992年—2000年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最佳周期,新经济也因此而扩大,经济结构为“一高两低”良性循环,经济高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呈走低趋势;为此2000年4月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一专题会议界定新经济,将所谓的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视为新经济的重要标志,并融入信息化、全球化良好互动。因此,美国经济结构出现三大结构特点,即新经济服务业发展占据主导,达到70%的比例,传统产业占19%的比重,信息产业占10%这样一种转变传统产业主导的局面,进而显示出经济强劲增长态势。美国经济结构服务化趋势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强化,促进服务业就业人数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从1988年的28%增至1996年的39%,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所占的份额则从原来的70%降至60%。
当前全球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的转移,一方面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律,其中美国引领作用十分突出。世界制造业就业不断减少是类似于上世纪农业人口持续减少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特有的,而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现实。因此,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特点与以往具有明显不同,过去传统经济时期的复苏,经济增长相对高速(一般在4%左右),就业增长也在4%上下;而今美国经济增长率在3%左右,失业率在5%以上。传统经济理念已经随着经济环境与条件的变迁而有所变化,美国制造业就业减少不是独一无二的问题,而是很多年前就开始的一个全球性经济趋势转变的组成部分。新经济形成高效的物质产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与传统工业模式下大量人力投入或设备扩张已经完全不同,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换为数量型经济和质量型经济,呈现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模式,进而经济结构调整也必然影响经济数据的份量与作用。综合看美国经济结构问题,既要看到传统经济对经济起步增长的作用,更要看到新经济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推动力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国际金融格局
从欧元问世到9.11事件,从国际金融到
国际政治层面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并对美元货币地位带来新的挑战。因为9.11伤及了美国经济积累和观念,欧元在逐渐“瓜分”美元份额,进而无论从经济和货币层面都使美国加紧国际战略的选择与应对。而美国经济与货币主导的绝对优势地位和积累的比重,使美国拥有机制先机和战略远见。回顾90年代以来诸多国际经济金融焦点问题的出现,美国相对主动性突出,灵活驾驭与主宰经济金融状况明显,进而始终占据国际竞争格局前沿。
尤其是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使得美元地位与比重始终维持强势。面对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模式和周期的差异,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博弈突出显现在三大货币的竞争上。三大主导货币体经济和政治理念的不同,直接导致金融和资源产品价格的博弈。美日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不仅使美日货币协调明显,而且也刺激投机欧元的扩大;美元兑欧元和日元的一跌一稳中,美日默契和美欧竞争显露清晰。欧元区和欧洲大陆相对均衡的经济、金融和政治等层面的融合,使欧洲区域化具有基础与优势条件,进而成为区域化的典范,促进全球区域化进程的加速;而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以及发展水平的世界前沿,使他们难以与贫穷弱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相融合,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和利益,进而出现美欧日不同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观念差异,以及经济金融竞争的策略与战略。比较而言,美国货币政策的灵活、透明效应占有主动,战略性的政策抉择,美元货币政策更着眼于未来;欧元区货币协调的艰难性和经验不足,使其眼界受限于当前;日元货币政策受制于美元和自身金融沉重的负担,局限于已有的积累支撑,日本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效果已经逐渐弱化,并加大日元投机炒作。相比较日元对美元的挑战与威胁弱化,且美日经济理念和政治意图的趋同,更加大两者之间货币政策与策略的“默契合作”。因此,三大货币体呈现美元主动调整,欧元、日元难有自主。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架构中,美元的愈加明显,短期将难以转变。政治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