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2016-04-29 01:01
导读: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
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
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
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