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2)
2016-07-09 01:08
导读:鉴于我国在城镇登记失业率在统计上的一直存在着争议,它与实际城镇人口失业率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这个变量无法很好的作为解释变量。所以先剔除
鉴于我国在城镇登记失业率在统计上的一直存在着争议,它与实际城镇人口失业率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这个变量无法很好的作为解释变量。所以先剔除UNE即城镇登记失业率,再进行回归得:
从上面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除(CITY-COUN)的t统计量外,其他的统计量都相当好。对于(CITY-COUN)的P值0.1157,置信度不高。考虑到一个迁入城市当期的收入(多为工资性)一般是可以预见的,而由于农业本身是高风险的产业,不仅价格对收益有很大影响,而且还面对着气候,虫害等一系列工业、服务业所没有的风险,所以当期的农业上的收入很难预计。这个指标对城镇人口比重得影响与原先所估计有所不同,对农村人口的迁移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剔除(CITY-COUN),进行回归:
虽然所有的统计量多很显著,但是DW值很小,表明了变量之间正相关的存在。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回归残差高度正相关。
图1 方程回归的残差分布图
为了改进模型,我们用Cochrane-Orcutt方法,经过两次的迭代,重新进行估计,其结果如下:
NUMB的t统计量有所下降,其p值为0.0796,可以在94.04%的置信度下拒绝为0的假设。DW值为 ,大于 du=1.54,接受不存在序列相关的原假设。
再用多元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回归来估计弹性系数。
从上文的两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这些变量的相关性:在忽略城镇人口失业率的影响的情况下,市辖区数平均每增加1个,就会使城镇人口的比重增加0.024202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人口收入差距平均每扩大1元,就会使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0.0020018个百分点;市辖区数平均每上升1%,就会使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原来的0.84723%,城镇与农村人口收入差距平均每上升1%,就会使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原来的0.08680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结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城乡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却没有得到改善,198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下转第27页)(上接第41页)1.74倍,而2002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3.11。农村生活水平低下,而城市则面临着人口不断膨胀所带来的包括失业率提高、社会治安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就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由于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显著相关,如果收入差距的继续过大,导致农村人口涌入城镇的速度加快,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发展就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时下愈演愈烈的大面积所推行的“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办法只是从表面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不能改变这些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还可能因拆迁、征地等等丧失土地使得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同样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不应该以牺牲农村居民的利益为代价,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的补贴,进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切切实实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农村居民的
就业渠道如引导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流向小城镇,流向与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人口向当地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走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世杰,马春文.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