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环境解析(2)
2016-07-17 01:00
导读:3 文化历史的沉淀 重庆的光荣革命传统,孕育了其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人们对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深的眷恋之情,因此养成了一种很注重
3 文化历史的沉淀
重庆的光荣革命传统,孕育了其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人们对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深的眷恋之情,因此养成了一种很注重情义的特点;此外,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也是重庆人文精神形成的前导因素,移民的到来加深了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们更能吃苦耐劳、有更多的包容性、更易于接受新事物,负面的则是由于多元的影响,带来善变、信用不足等性格;此外,多元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这里的生活节奏,被人们说成是为了忙里偷闲的打麻将、打牌等娱乐项目也有了飞速发展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重庆人娱乐的场所,商铺、饭店、
办公室、大街……,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风俗,也体现了重庆人好安逸、重享乐的严重程度。
四、重庆的文化特质
对重庆文化的挖掘,主要从商业群落、教育、山川园林和制度等方面来探讨,商业群落和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形象,也是吸引人群、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体现了居民的文化修养、劳动力素质和当地的科技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度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宏观规则。一只看得见的操作手,正如厉以宁所说“制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 1 迅猛发展的商业群落
贸易是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可以用一个地区所包含的大商业圈来衡量。按同类市场比较,重庆具有交易额总量跻身中国前5名的渝中区解放碑商业区和朝天门批发市场,其中解放碑、江北区的观音桥、南岸区的南坪、九龙坡区的杨家坪、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等5个商圈预计到2010年零售额都会超过100亿元;同时,朝天门、观音桥农贸市场、沙坪坝马家岩建材市场、九龙坡生产资料市场及巴南渝南大道专业市场5个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也要超过100亿;除此之外还有各区县的诸多大小商圈。具有如此雄厚实力的商业群落以及如此大的消费能力,无疑是重庆市实现商贸统筹、拉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交流的法宝。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 条件滞后的高等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其载体的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决定着这一生产力的效力如何发挥。从全国4个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水平来看,重庆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层次上来看都是最差的,全市18所普通本科院校中能跻身全国前列的只有
重庆大学和
西南大学。因此,为了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用高校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科研创新水平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重庆高等教育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发生质的改变。
3 得天独厚的山川园林
探讨山川园林的情况,主要是从自然景观对城市形象以及旅游和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角度来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都市气息和秀美风景的结合将是吸引人群的最有利环境。重庆具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5A及旅游景点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0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AAAA级旅游区2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200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4.12亿元,占GDP的10.8%,表明重庆市所拥有的自然景观是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资源。
4 政策倾斜的社会环境
重庆于1997年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因此享受到了国家开发西部增长极工程的一系列政策倾斜,也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开发商的高度重视,开始迈出了开放式发展的步伐。针对此情况,当地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开始倾向于开放式发展。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开始,重庆市撤销了对企业进行直接微观管理的专业经济部门,取消了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重视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以交通、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并组织实施“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和“重庆信息港建设”三大工程以及1小时经济圈战略;从2000年起连续3年实施“十个一批”工程,其中包括宣布一批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内资走出去、外资引进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