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合作: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器(2)
2016-07-31 01:03
导读:低梯度地区,依托的主要是“资源优势”(陆地边境地区还加上“区位优势”)。实践告诉人们,这些“优势”,仅仅是可能性,或者说是构建竞争优势的
低梯度地区,依托的主要是“资源优势”(陆地边境地区还加上“区位优势”)。实践告诉人们,这些“优势”,仅仅是可能性,或者说是构建竞争优势的有利条件之一,如若无“点石成金之术”,没有点石成金之(资)本,它们是不会自动创造出一分钱的经济收益的,省悟明白上述道理后,“以资源换项目”、“以市场换技术”、“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等新理念逐步变成具体方针,在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先后提出。通过向区外、国外招商引资,使沉睡亿万年的能矿资源,使“休克”多年的存量资产“活化”起来,以开放促开发的热潮开始涌动。双方出现协作意愿,是经济技术协作的起点与前提,但与协作的实现(包括双方缔约,直至协作项目建成运营获利)还有不短的甚至漫长的路程。能否既快速又稳健地走完这段路,关键在“互惠互利”。互惠互利是指协作利益的分享,而合理分享“蛋糕”的前提是通过协作确实能提供新的蛋糕——即“协作净利益”。净利益是指通过协作形成的毛利益扣除协作各方机会成本后的余额。此余额愈大,愈能激发起协作各方的兴奋点。余额数量的多寡,除取决于既定条件外,各协作方的诚意与主体能动性亦有重要作用。如高梯度地区在输出(转让)技术、管理等要素时减少保留;低梯度地区千方百计改善投资与经营的软、硬环境,提高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管理等的能力。综上所述,首先是选准协作项目,把“蛋糕”做大;第二步是分享“蛋糕”(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确定协作净利益的分割比例、分享方式),最后是协作契约的法律保护与纠纷调解。 三、构建更宽广的平台,把东—西合作推向新高度
从1997年起,由中央几部(委)主办、陕西省政府承办的中国东西部合作投资贸易洽淡会每年在西安市召开,是东—西合作的重要平台,以下根据第五届贸洽会显示的一系列标识东—西合作新走向的信息加以分析: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先看区际贸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生态整治是西部大开发的两大突破口。2000年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600亿元,2001年上半年为170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和2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为东货西进提供了巨大商机。2001年贸洽会内贸合同成交额达376.95亿元,不仅数量比往届有大幅增长,成交商品结构亦有明显变化:即日用消费品比重相对下降,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电子信息类、生产资料类、技术装备类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对进一步推进东—西贸易,有三点要重视:一是对西部城市购买力水平和商品选择要有足够的估计;西部农村购买力尽管目前较低,但他们要的是质优价廉的适合西部农村消费环境的产品,所以东货西进时,决不能调运清库的冷背商品充数;二是重视服务贸易的合作,帮助推动西部有关城乡规划、设计、监理、法律、会计、咨询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支持西部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的开发和进入东部市场。
技术贸易,是东—西合作的重要方面,对推进研发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有重要作用。2001年贸洽会上签订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项目合同多达489个,包括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医药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等,交易总额达45亿元。
技术贸易的卖方主要是东部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西部地区亦决不是无所作为的,如2001年贸洽会上,陕西省就推出科技交易项目400多项,其中“二甲醚汽车激光快速成型机”等一批科研成果,受到与会中外客商的普遍青睐。
2001年贸洽会国内横向联合成交额首次与内贸合同额持平,初步显示了由商品贸易为主向跨区投资为主的转变,即东资西进将取代东货西进成为东—西经济技术协作的主旋律。东资西进给投资、受资双方带来了多方面的利益,以云南省为例,近20年来从省外引入资金超过2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多万个,扩大了税源,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东资西进能否成功、能否持续的关键在投资回报预期能否实现;而后者又取决于进入领域、进入地区与地点、进入方式和进入要素的选择与匹配。按引入因素说分析,首先是市场引力,但凡西部市场有需求,成品运输系数高的产品,走“销地产”之路,既可提高在当地市场的占有份额,又可节省运费,提高产出收益。娃哈哈集团、白猫集团、春兰集团、恒安集团、荣事达集团成功的事例都是明证。在占领市场上,需特别指出的是东部企业到西部建厂,不仅仅是进军西部市场,还可以西北、西南为据点,进军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市场,进军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市场,上述地区既有对我国长线产品的需求,又富藏我国短缺的战略资源,对于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应对国际风云与国际商海的变幻,保证国家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