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2016-07-29 01:1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从体制性因素和
摘要:从体制性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粮食价格不稳定的原因,突出强调了以往被人们忽视的深层次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不稳定粮食价格间接影响到了粮食安全问题,也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率、GDP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粮食;粮食价格:粮食安全
一、前言
2004年前后,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幅度之大出乎意料。2004年上半年各月粮食价格同比增长分别为14,5%、17,5%、30,0%、33,9%、32,3%和32,0%。对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很多,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也异常地激烈。普遍认为上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播种面积减少,全年粮食总产量下降较多,从而供求缺口加大:第二,国家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量的个体流通者逐渐成为流通市场的主体,粮食价格持续低迷情况下他们的“囤积居奇”行为和农民的惜售心理终于在连续5年粮食减产的背景下得到了释放,各种人为因素对市场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种粮成本上升,进一步抬升粮食价格;第四,国际市场上稳中有升的粮食价格趋势放大了国内粮食价格的波动。其中供求形势变化和产销双方行为变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深入的分析表明:上述原因只是近年来具体情况的特殊表现,实际上导致粮价不稳定的因素远非表面上看来如此简单。本文就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其影响作一些分析,突出强调了以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深层次因素,并就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二、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
影响我国粮食价格的因素很多,早期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供给变化和政府定价等方面。后期的研究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粮价的复杂性。在运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并对前期的一些研究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其中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表明,许多非农业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起到了主要作用,而这方面正是我们在对粮食价格问题的研究中一直所忽视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体制性因素
原来的三种价格体制不仅不能稳定粮食价格,反而加剧了价格的波动。我国原来的粮食价格大体分为_一种:第一种是为掌握基本粮源而制定的粮食定购价:第二种是为保护粮农利益而制定的保护价;第三种是自然形成的市场价。在这三种粮食价格中,前两种是由政府制定的,后一种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实际上,政府介入对粮食价格的作用呈现出相当大的复杂性,因为政府介入对粮食价格的作用同时在生产、市场和商品流通上产生影响:一方面,政府的粮食生产指导和收购政策过去被用来刺激生产、减少进口;另一方面,粮食价格政策也被政府用来稳定一般价格水平和控制通货膨胀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实际上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工业的持续增长)。因此,这种粮食价格并不是市场供求平衡的结果,而是作为政府许多可供选择的宏观调控工具中的一种出现的。它当然不能真实地反映粮食市场的实际情况,也为今后粮食价格的波动埋下了隐患。
1,订购价格干扰了市场价格的正常运行。
定购价格是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预先制定的一种稳定价格,其目的是保证国家有基本的粮源供给。但是研究表明:政府订购价格放大了市场价格本身就具有的波动,定购价格并不是领先于市场价格,而是随市场价格变化,不能起到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作用。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来说明这种干扰作用的存在。
时间序列分析描述某个变量在相隔较远的观测值之间是否存在持续的时间上的依赖关系,即该变量的前期观测值是否能对未来观测值持续地产生影响。
(1)单位根检验。
由周平均价格图(见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原始数据缺乏平稳性(限于篇幅,原始数据省略)。用eviews3,1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可知:原始数据缺乏平稳性(见表1),存在单位根(采用ADF检粮食价格能直接影响后期价格。因此,在原有价格体制下,政府的订购价格确实对未来的市场价格产生了干扰作用,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参考文献中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