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粮食价格的成因及影响分析(4)
2016-07-29 01:14
导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下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该定义强调任何时点上的粮食供需平衡,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下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该定义强调任何时点上的粮食供需平衡,规定了自给率95%的安全评价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普遍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应满足以下三条标准:一是要有充足的粮源,在总量上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要有发达的流通,能把粮食及时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三是要有能让买卖双方都接受的合理价格。不稳定价格会导致第一和第三条标准无法实现。尽管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各方面的工作仍不尽人意:民间市场发育仍不完善,全国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无法在短时期内建立起来。基于以上理由,稳定的粮食价格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安全。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生产者的实施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稳定的粮食价格通过降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得这个转化过程大打折扣,因而间接影响粮食安全。
目前关于粮食安全的争论很多,认为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的理由是:FAO制定的95%的自给率标准并不适合中国实情,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并不会导致中国出现“粮食危机”;国内粮食生产过剩是长期趋势,原因在于科技进步使种粮成本降低,只要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国家的粮食安全与个人的粮食安全一样,同样需要依靠市场,并且在世界市场上总是供大于求,加上WTO不允许用贸易作为
政治斗争的工具,即使中国出现粮食短缺也完全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解决。
对以上观点,本文有如下看法: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必须保证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主体地位。
扭曲的价格必然带来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信息又会导致不适当的政策调整,日积月累,问题积重难返,调节成本越来越大。但是粮食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的季节性很强。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节生产行为,市场自由调节的作用要打折扣,完全依赖市场会容易造成粮价大起大落。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并不是因为原有的政府定价政策存在弊端就对粮食价格放任自流,而是采取“管放结合”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途径。政府应立足长远,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发,通过科学、合理地预测粮食产量制定指导性价格(不是原来的强制干预价格)来消除市场本身的缺陷和影响农民的生产预期,使市场价格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
2,国内粮食供需缺口通过国际市场调节只能作为补充手段。
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并不完全出于供求原因,政治因素较多。并且粮食进口的增长主要源于国内对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玉米。由于粮食是一种重要战略资源,我国的农业又是一个相对弱势产业,并且现在我国的耕地水平已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果对外完全开放粮食市场可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社会后果。目前我国粮食年消费量大约为4亿吨,而世界粮食贸易年总量大约为2亿吨。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正常年份粮食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5%~20%,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具有典型的大国效应。虽说粮食禁运已被证明是一种失效的武器,但是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不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而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至于是否参照FAO制定的95%的标准可以探讨。
3,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现有土地边际生产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科技进步的作用已经十分有限了,“亩产上万斤”那是神话。何况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是否为中性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即使将来推广转基因食品和其它替代食品,是否能安全实用仍是未知数(在国外已经对转基因食品有很大的置疑)。
粮食安全不等于粮食危机,它涉及到的范围更广泛,不仅仅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国家粮食政策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保证粮食安全。即通过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基本粮源。只要基本粮源有保障粮食安全就有保障。而稳定的粮食价格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