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内部控制分析(2)
2016-09-01 01:03
导读: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协调应创建一种利益协调与组织机构协调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企业集团的利益协调实质上是一种产出分配规则和激励机制,它包括两个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协调应创建一种利益协调与组织机构协调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企业集团的利益协调实质上是一种产出分配规则和激励机制,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协调,这里的职工包括经营者与生产工人;二是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及运用组织权威来完成靠市场机制很难完成的中间产品转移定价和分配协调。
(2)预警作用。
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可以与组织协调中的信息控制同步进行,在分析信息流的速度、流量、质量等不同方面存在的变异性时,对某些风险可以提前预警。如财务风险,可通过分析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弹性及现金流的合理性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潜在破产风险,并采取措施优化融资结构,防患于未然。
来自集团组织外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对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产生影响的外部性风险,如自然灾害、政局变动等等:这类风险的发生几乎无任何先兆,即便有,对企业而言,收集信息的成本也是相当高昂的。非系统风险是对特定参与主体施加影响的外部性风险,如企业产品的顾客需求发生改变、竞争激烈导致市场丧失等等。这种信息流进入企业组织后,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预警机制将对其进行辨识、分析和提出应对措施,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决策层和执行层。 对风险的辨识、分析和应对,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应该达到的预期目标。 2.3 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
科斯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市场交易成本。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家考虑到能以低于其所取代的市场机制的价格取得生产要素这一事实,必然会以较低的成本来完成其职责,该“职责”即为内部控制。后藤将科斯的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用以解释企业集团形成的依据。后藤认为,企业进行交易活动时,若形成企业集团这样的一个组织能够节约交易的成本时,便会形成这种新的组织。在集团组织内部化过程中,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对市场交易成本节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由于企业集团特有的制度安排,将为集团内成员创造一个相对确定的世界,原本由市场来连接生产组织和消费组织的市场机制将部分地由集团组织来执行。这种部分替代的关系,使谈判和决策成本、实施政策成本的节约成为可能。在一个相对确定的组织内,内部控制可以在签约时预测到更多的可能出现的状态,对每一种状态的描述比较容易,事后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较少,可以依据集团组织的权威来执行决策,执行成本也可能较低等等,这就要求内部控制应具有信息控制的功能和相应的权力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力来自企业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两者在集团组织内得到了统一,并赋予集团内部控制与单个法人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的“权力”。
3 企业内部控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的分析,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安排,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制度安排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补充不完备契约和降低代理成本。
3.1 降低代理成本
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代理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中,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是最典型的一个契约。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因而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由于分工和高昂的监督成本,股东(或债权人)无法观察到经理人员的具体行动。因此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管理当局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发生偷懒、不当消费等行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即产生代理成本。除了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外,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阶层管理人员、员工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代理成本。为了防止下级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偷懒、盗窃、欺骗和其他导致生产经营无效率的行为,行为委托人的管理当局需要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岗位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当然,这也是管理当局与股东自我约束契约的必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