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简约适度遏制过度包装(2)
2016-09-04 01:10
导读:(3)助长了行贿受贿、送礼拉关系等歪风邪气。我国是一个崇尚“人情与关系”、“官本位”的思想还很严重的国家,一些购买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3)助长了行贿受贿、送礼拉关系等歪风邪气。我国是一个崇尚“人情与关系”、“官本位”的思想还很严重的国家,一些购买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出于被逼无奈,需要托人“帮助”自己,不得不花大价钱购买所谓的“高档礼品”,与某些“人物”建立和维系某种“感情与关系”。因此,一些“精明”的商家便利用这些特殊需求,让过度包装成为了建立与维系这种感情与关系的载体,让行贿受贿、拉关系披上了一件“行善”的外衣。
(4)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鼓励了不正当的竞争。自然,包装越豪华、印制越精美,成本支出就越大。据有关人员测算:有些豪华包装的支出已占到总售价的70%-80%,甚至有超过100%的。刻意地去追求“上档次”的豪华包装,不仅使得许多企业包装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其他同类企业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豪华的外包装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上,企业陷进了不正当竞争的怪圈。
(5)催高了商品价格,又让消费者蒙受欺骗。通过对市场上某些商品几年的包装情况分析,似乎原本普普通通的商品只要套上豪华大礼装,便可迅速飞上枝头成为“凤凰”,而且售价也可随之一路攀升。比如,原本才卖70元一斤的某散装铁观音,一旦被分装在华贵的盒子里,3两就可卖上77元;又如,国家曾明文规定降价的药品,经厂商改头换面以后,便可以更洋化的名称、更精美的包装和更高的价格重新出现在病人面前,至于包装物内的究竟有多少成份、质量如何?普通消费者是很难辨清的。
3提倡简约适度遏制过度包装
“人靠衣裳马靠鞍”,何谓过度包装、何谓适度包装?其界线很难确定,而且也在不断变化着。但是,在资源短缺与生态失衡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的局势下,提倡简约适度、遏制过度包装,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当然,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政府是倡导简约适度、遏制过度包装的导演和管理者。政府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引导者,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倡导简约适度、遏制过度包装,同样也需要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立法行政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发挥作用。
①加大宣传教育的广度、力度和持久度。宣传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说服企业和消费者自觉遏制过度包装的最温和、最不易引起冲突的手段。
②制定统一的包装技术标准。《通则》还可考虑扩大规定范围,如把儿童用品、一次性用品、一次性包装物和重复利用的包装物也统一制定规范标准。
③完善相关的包装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遏制过度包装,除了要有统一的包装技术标准这把“尺子”之外,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这条“鞭子”。
④加强对包装领域的管理、核查和监督。上一级政府今后在考核下一级政府与官员的业绩时,应改变过去单纯以GDP增长率作为“指挥棒”的考核体系,要把单位GDP的“三废”排放率也纳入到考核范围中去,让基层政府也能关注到生产企业过度包装的问题。
⑤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增加过度包装的成本负担。针对资源断缺和生态环境严峻的形势,相关部门还应对过度包装的制造者和消费者征收高额的“资源浪费税”、“排污税”和“消费税”,提高生产和消费此类商品的成本。
⑥加快改革步伐,限缩错位的消费结构。“买的不用,用的不买”的错位消费结构,不仅能使过度包装长盛不衰,而且两者缀合在一起还能彼此促长。虽然,限制或缩小错位消费结构不能立竿见影,但政府可通过加快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消费结构逐步走向合理。 (2)企业是实现简约适度包装的主体力量和关键。政府在过度包装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只能改变企业与消费者的包装观念和消费习惯,而真正能做到适度包装的应该是各级各类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包装企业,它们才是实行适度包装的主体与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