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的生产力思想(2)
2017-02-16 01:04
导读:其次,从建国后的历史事实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为了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制定了超常规发展
其次,从建国后的历史事实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为了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制定了超常规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大跃进”就是为了超高速发展生产力而发动的,以后的一些急躁冒进的做法,其初衷也是想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这样重大的历史事实,怎能避而不谈就随便得出结论说毛泽东忽视发展生产力呢?
二、毛泽东发展生产力的方针、原则、途径和方法
毛泽东不仅高度重视生产力,而且对如何发展生产力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宝贵思想。 第一,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由于新中国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差,底子薄,因此,要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毛泽东认为,必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个基本方针。他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5] 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团结全国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的国家。
第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两条腿走路,同时并举。在毛泽东时代,我国的生产力不仅总体水平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要在这种基础上使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有一个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一刀切的错误做法,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为此,毛泽东制定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同时并举方针: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中、小工业同时并举;土洋方法同时并举。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略,不仅在毛泽东时代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就是今天乃至将来一定时期内,只要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未完全改变,都是值得借鉴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第三,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和手段:技术革命。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才能“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9]为了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在20世纪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向现代科学进军,大搞技术革命,并提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和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思路以及实现四个现实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思想。1963 年12月底,毛泽东在听取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6]虽然毛泽东在这里未展开论述和明确论断,但我们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已经蕴含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伟大思想。
第四,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学习与创新相结合。我国生产力落后,起点极低,要争取早日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使生产力的发展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加速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发扬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之外,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须“向外国学习”,并把学习外国经验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向外国学习”,这是毛泽东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步伐而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同时,毛泽东还认为,我们不但要解放思想,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放下架子向外国学习,而且还要善于向外国学习。首先,在学习的对象上,不能只局限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毛泽东说:“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5]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毛泽东自己都认为,“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5] 其次,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只局限于文学、艺术,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一切人家真正好的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5]最后,在学习的方法上,不能仅仅是照抄照搬,关键是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向外国学习的关键是“要学到一套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把学的东西中国化。”[4] 毛泽东的这些正确主张,尤其是要敢于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英明主张,虽然在他那个时期的实践中贯彻得并不是很好,但对后来制定对外开放的国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关于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把学的东西中国化的主张,对解决“如何才能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这一问题更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