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与意大利产业区比较与启示(4)
2017-04-02 01:17
导读: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重庆特色产业园区内入驻企业中75.6%是本地企业,“嵌入型”企业中市外企业占19.3%,外资企业占5.1%;工业园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中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重庆特色产业园区内入驻企业中75.6%是本地企业,“嵌入型”企业中市外企业占19.3%,外资企业占5.1%;工业园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中,市内企业占63.9%,市外企业占25.1%,外资企业占11.0%;累计合同投资金额中,市内企业占37.6%,市外企业占29.5%,外资企业占32.9%。可见,园区经济呈现出内源型经济发展特征。内源型经济是基于当地特定的环境、资源、文化等因素发展起来的,是由当地市场的内力形成的。区县许多企业是本地人在本地利用本地资源创办发展起来,以中小企业为主,有些具有较明显的家族企业特色。一些中小企业集群是以家庭个体经济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血缘、人缘、地域观念构成的网络信任关系成为专业化合作分工的基础。这种基于血缘、人缘和地缘关系的信任与了解虽然在集群发展初期增进了合作的稳定性,但这种在地缘、人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特定产业氛围,容易导致“区域锁定”的封闭系统的产生,使集群变成一个内向的系统,大大削弱区域进步的活力,成为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引进的市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合同投资金额虽然占有较大比例,但其实现的工业增加值比例却远低于市内企业,这也反映出“嵌入型”企业的根植性不如市内企业,工业园区对“外源型”经济资源筹措的效益未能发挥出来。产业园区在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及制度的支撑,需要制度保障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及企业家精神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强化和提高工业园区企业集群根植性,促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庆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思路
1.调整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中国大学排名
以培育重庆“一圈两翼”核心经济增长极为目标,用科学的规划统领全市园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园区建设的总体规模和质量,提高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要加强产业布局调整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管理,确保园区建设在整体规划、产品特色、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等方面都能达到规范的要求,避免重复建设、缺乏特色和规模过小等问题。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吸引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进驻园区,做到园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布局有序,实现与其他园区的错位发展,尤其是与周边园区实现有序分工、优势互补。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业园区评价体系,以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为导向,从制度层面改变工业园区过去遍地招商的做法,通过产业链招商和引进龙头企业的办法,培育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形成集中的企业网络,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强向园区集聚企业的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推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实施主动国际化战略,以开放促进园区发展
要适应国际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集群化趋势,以块状经济整合的提升为重要基础,培育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以增强产业支撑服务功能为核心,整合市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资源,打造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拥有众多国际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汇聚国际一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体系,塑造区域国际品牌,尽快形成国际性产业集群,成为重庆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要运用市场化手段,不断提升项目筛选、储备和包装水平,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跟踪一批的运行流程和良性机制。[4]
建立要素资源优先合理配置机制,优先保障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优化重组形成行业龙头,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引导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配套协作关系,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园区开发运作机制,吸收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形成若干创新能力强、高度国际化、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