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现状及发展问题(2)
2017-04-21 01:00
导读:我国有近13亿人口,经济在持续增长,消费需求扩张的潜力是巨大的。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
我国有近13亿人口,经济在持续增长,消费需求扩张的潜力是巨大的。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最终消费率;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消费结构断层现象;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居民未来消费心理预期,提高即期消费倾向;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展个人信用扩大投资需求等都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张的潜力所在。
(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最终消费率
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乏力,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而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属于高收入层的人,为数并不多;最大量的是低收入者,实际还处于不足以温饱或仅够温饱的水平,处于以上二者之间的中等收入者(大多为工薪收入者和小本经营者),还不能称为中产阶层,他们温饱虽有余,但收入仍不足以购买商品房、小轿车等消费品,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只有当真正的中产阶层形成了,而且占人口多数时,并形成纺锤形的分布时,我国的消费和市场才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广大低收入者中大部分上升为中产阶层,才能提高消费者市场的层次。 最终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我国在长达2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伴随着最终消费绝对额的不断增长,但最终消费率比重却在显著下降。近几年来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一五”时期平均最终消费率达75.8%。1958年猛降至62.3%,1959年为54.2%,由此造成社会再生产的严重梗阻。1982年回升到61.2%,1994—1996年下降为平均51.5%的历史最低水平。为此,应直接启动消费,减轻居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改革分配体制,理顺分配关系,带动社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改善消费结构断层,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结构断层问题突出,老的消费热点已风光不再,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是造成疲软的原因之一,改变消费断层,顺利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困难不少,政府应积极推动以住宅、购车、旅游等为重点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并从金融体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支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升级有两个层次:一是消费领域的拓宽,二是消费档次的提高。当前以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领域在不断拓宽。消费档次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次性购买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过渡。“十万元级”消费品的典型代表是住房与汽车。这种消费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累积过程。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尽快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
(三)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社会总人口的70%,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10元(其中现金收入1538元);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下跌,加上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达4331.61元,农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590.33元;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万户彩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为105.4万台和76.08万台,而农村则仅有32.59万台和9.25万台;城镇家庭人均消费中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年支出额为499.39元,农村仅有159.41元。由此可见,近九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开拓农村市场,将在一个长期过程中提供一个稳定增长的消费者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开拓农村市场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其次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再次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厂商企业要提供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