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动态分析

2017-04-18 01:1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动态分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在描述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协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河南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反映到就业结构的变动上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同向变化,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诸多学者对国内部分地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通过对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相关度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正向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然而就业结构变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通过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发展过程的相关性,预测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转移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河北省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这些研究对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向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但二者的发展尚不均衡,特别是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抑制了就业的进一步增长。本文基于河南省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的一般理论出发,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出相应建议。
  
  一、河南省1978~2006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
  1978年到1990年间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时期,1990年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加入WTO后,经济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从1978年的39.8%降至2006年的16.4%,下降了23.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应加快,分别从1978年的42.6%和17.6%上升到2006年的54.3%和29.3%,伴随着经济增长,河南省产业结构在这几十年间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升级,进入了所谓的“高服务化”阶段。人均GDP由1978年的232.3元上升到2006年13313.1元,增长了57.3倍,也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
  与产业结构相比,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变化的方向和程度都有所不同。1978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80.6%,到2006年锐减为53.3%,下降27.3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几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到2006年就转移了10.7个百分点。农业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对非农业部门形成直接的就业压力。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在。20多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1978年到2006年,其就业比重由10.5%上升到23.6%,上升了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表现了和产值份额相似的上升趋势,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为8.9%,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6年,就业比重达到23.0%。上升了14.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这20几年间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是稳定的,第一产业比例减少,第二、三产业比例增加,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