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商品经济前途与命运反思的新认识

2017-05-22 01:0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对商品经济前途与命运反思的新认识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建立在人们物质
摘要:建立在人们物质利益差别消失基础上的产品经济是不现实的,商品经济更能体现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是效率最高的经济活动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创造中的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是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经济的发展前景不是消亡,而是前途无限。   关键词: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前途;命运
  
  过去人们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后来,人们改变了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不再坚持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货币,而是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且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毫无疑问,这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是重大的突破。然而对商品经济的命运和前途的认识,要么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观点上,即产品经济必然代替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必然消亡,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终还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实行产品经济。对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商品经济的命运不是消亡,市场经济的前途无限。
  
  一、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差别永远存在
  
  产品经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弊端时提出的一个理想,并不是现实。现实实际上已不是朝着这个理想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本质上是市场化。世界各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产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人们之间物质利益差别的不存在为前提的,即所谓的“大公无私”为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是理想化的。

大学排名


  首先,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处处存在,时时存在,差别也是矛盾,在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子。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很难想象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存在物质利益的差别。
  其次,利益是客观存在的,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终极动因。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既然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而物质利益是人们最基本的利益,那么,如果没有物质利益的差别,人们开拓进取的物质利益动力机制就没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成问题了。
  再次,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从来都是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同时并存的,对立统一的。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仍然存在物质利益的差别。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是共产党人;公私兼顾是好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是坏人。圣人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人们思想中的人;坏人是少数,共产党人和好人是多数。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普遍利益永远不能代替特殊利益,公共需要不能扼杀个人需要,公共利益不能取代个人利益。既然物质利益差别客观存在,那么实行产品经济就只能是个理想,而不是现实。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存在过于理想化的成分。
  
  二、劳动始终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手段
  
  劳动创造了人,意味着劳动改变了人,提高了人的素质。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所特有的活动,但绝不意味着劳动必将成为人的本质。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人们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行劳动。劳动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不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是违背经济规律、脱离实际的想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劳动是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尤其是社会经济规律的活动。劳动要实现预定的目的,并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胡来,而必须无条件地遵循客观规律去行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要遵循的自然规律有生物规律、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等,要遵循的社会规律有社会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规律等,而且要实现劳动的目的,有时还需要克服各种外部阻力和不利条件,要经历种种艰难困苦。劳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克服自由主义、遵循客观规律、战胜各种困难的劳动力付出过程。劳动在任何社会都不是人的本质,本身的需要,更不可能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为满足人们需要所必须的手段。
上一篇:物流系统运作与环境保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