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国民主体——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
2017-08-04 01:1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投资国民主体——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一) 投资体制改
(一)
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资产增值冲动和与其相适应的投资约束机制即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高效率、高收益的投资主体,这个主体只能是全体国民对资产增值的关注以及对其资产的约束本能,而不是任何其它任何主体,这乃是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质所决定的.
但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活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规定,经济中所有个人所拥有的平等地和无差别的所有权,必然由统一的和唯一的所有权主体—国家来集中体现、代表和行使,因此,只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才为投资主体并考虑与安排投资,而其它一切人,由于是非所有者,一方面,其一切收入在观念上都不表现为以往的积累财产的所得,而在实际的收人的分配中也不包含着任何社会积累性的储备(即在传统的工资构成中也不包括自身发展基金的内容,所以也不必为生产资料的积累去操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以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制裁着任何个人生产资料的积累行为。因此,全体国民关心生产资料增长、投资社会再生产的权利实际上被剥夺和限制了,在这种体制下,全体国民所关心的只能是如何从国民收入的总额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以增加当前的消费和解决目前社会下能满足的“后顾之虑”。这样一来,不仅打击了全体国民投资于社会再生产的热忱与冲动,而这种将作为具有最大多数,最普遍意义的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排斥在外的投资管理体制,无疑是我国长期以来投资资金不足,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上出现“国家高积累与国民高消费”的倾向。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制本身就压抑着全体国民从事投资与强化积累意识与资产增殖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投资主体由“国家主体”向“企业主体”转移之后,最有实卜。、意义的是向全体国民为投资主体的最根本性的转移,并以此建立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地位。唯此,才能建立具有责权利统一的资产增殖冲动与约束的运行机制。这也是提高国民主人翁地位.增强主’、翁意识,发挥全体国民投资热忱的根本途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是权利与利益再分配与调节的过程,投资体制的改革更是由国家财政主体的高度集权体制,逐步扩散下放到地方与企业为主体的过程,而最终的目标则是将投资主体转化为全体国民为主体即国民主体化的过程,显然这也是改革开放,“放权让利”与“藏富于民”政策的必然走向。15年改革开放的放权让利政策已使我国的社会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全体国民所掌握的资本量,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万亿元,证券资书本3000亿元,手执现金14000亿元,已相当于1995年国民生产净值4万亿元的总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4000亿元的10倍,
相当于10年引进外资200。亿美元的4倍。如果加上其它近4万亿元的实物资本,我国的全体国民私人资本总值近8万亿元,己成为可与全民所有制资木相抗衡的实力资本。因此,国家为了稳定住这部份高度分散且具有极大盲目性的社会闲置资本,不得不用高利率的储蓄与高利率的国债方式予以引导其流向,从而承担极高的利息负担,以及由此资本集中投资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同时将本该由国民投资的全部风险、集中于国家整体。在投资效益普遍低下的现阶段这种双重的负担与风险,势必导致国家财政的枯竭,“赤字”连年。落到借债补债的地步。因此,投资国民主体化的问题已迫不及待的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唯此才能将投资的双重风险分散到全体国民,并借此来优化投资管理,减少国家财政的经济负担。
(二)
要建立和强化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责权利统一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投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其途径就是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放权让利”即加快将投资主体向全体国民为主体的进程。就是要在现实经济基础上重新构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