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资本与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2)
2017-08-04 03:46
导读:⑴ 。 引人人力资本这一高级生产要素来解释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对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发展,能部分解释发达国家在金融、保险、咨询、会计、
⑴。
引人人力资本这一高级生产要素来解释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对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发展,能部分解释发达国家在金融、保险、咨询、会计、通讯、计算机软件等服务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也能部分解释当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要素增加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动态性问题。然而现实中生产要素的表现形式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机理远比这个更为复杂,不但一般劳动力、物质资本与纯粹人力资本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另一个在研究中常被忽略掉的更抽象、更高级的要素形式——组织资本也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对组织资本的忽略肇始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企业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这种黑箱思维彻底地将企业的组织问题排除在比较优势理论的视野之外,不仅大大影响了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也造成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企业的组织问题相互割裂的局面。因此,加入组织资本这一生产要素来解释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将开拓贸易理论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特别是高端服务贸易的现实差距与这些差距来源,也将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在逻辑上与企业理论、组织管理理论沟通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
二、组织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一)组织资本的概念在经济学发展史中,对企业组织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注由来已久。奈特(Knight,1921)认识到提高生产力有多种投资选择,例如增加新的设备、发现或发展新的物质资源、改善组织或增加新的社会需要等。奈特(Knight,1967)进一步指出,有组织的努力使社会组织能够比个体单位生产出更多满足需要的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的可能会导致前所未有的专业化,从而要求更为精细和更为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机制
⑵。潘罗斯(Penrose,1958)认为,组织资本代表了企业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即使组织成员离开,仍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其价值在于把企业资源凝聚起来,使企业的资源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野中郁次郎(1990,2000)认为,当经验、知识、通过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和连接(combination),并内化到个人的内隐知识基础之上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财产,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独特、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得以建立、维持和增强,即企业通过组织,获得那些不能通过市场获得的能力。这种组织能力与企业组织资本是密切相关的
⑶。从企业的知识角度出发,邸强等(2005)认为组织资本实质上是体现在个人和组织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集合。企业需要从总体上把握组织运行所需的各类知识,并创造和促成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产生价值。这样,企业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资本形成机制
⑷。张钢(2000)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组织资本作为一种同人力资本密切联系的资本形式,并不是组织内个体人力资本之和,即员工的健康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存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根植于组织关系之中,由企业投资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资本形式。所以,组织资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关系资本。也正是这种关系资本反映了企业的组织特性对企业核心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所以把组织资本存量定义为企业在某个时点上的组织资本投资总额,并从企业战略存量、组织结构存量与企业文化存量三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组织资本存量的大小
⑸。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总之,正如Zingales(2000)所指出的,虽然组织资本的特性和生成机制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但它已经像人力资本等一样,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认同
⑹。根据以上所介绍的各种组织资本定义来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组织资本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但综合来看,都认为组织资本是一种与知识或人力资本密切相关的要素,强调了有效协调经济活动对组织效率的影响;都认为企业组织能力是组织资本的表现,企业的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管理结构是各种观点都认同的组织资本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