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3)

2017-08-05 04:52
导读: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带来了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信息

  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带来了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着传统结构和增长方式,以极强的渗透力,极高的倍增效应,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和核心。同时,随着信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农业、及服务业等非信息产业中逐渐开始融入信息产业,如信息技术设备再各部门的普及,各行业信息活动量的不断增加等,使得传统产业得以改造和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2.4 通过对其他要素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
  信息化对资金和劳动力有优化作用。转帐系统,信用卡支付系统等支付手段的应用可以加快资金流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需求将占据主导地位,这有利于改造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人口向高技术领域的转移,从而带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
3 信息化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首先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根据前面的公式:,将此式先求对数再求导:
  lnY=a+?琢lnK+?茁lnL+?字lnI
  =+?琢+?茁+?字=
  a+?琢+?茁+?字
  利用此公式可计算出资本、劳动、信息和余值要素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实际计算时,首先用年增量代替公式中的微分变量,其次假定α、β、γ为常数。根据已知数据,利用上式进行回归估计,可求出估计值:、、。代入上式整理后得:
  K=,L=,
  I=,A=1-K-L-I
A剩余要素的贡献;K资本投入的贡献;L劳动投入的贡献;I信息投入的贡献。
  在利用上述公式计量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我们对生产要素指标作如下规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是用国有单位固定资产存量代替全固定资产存量;二是用国有单位劳动力数量代替社会劳动总人数;三是用邮电业务总量代替信息活动总量。通过对我国1988~1997年的经济增长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近1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仍然是以依赖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主,10年间资本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贡献率占据了主要地位,说明我国近1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有形资产或物质资源的消耗。
  另外,从分析中还发现,信息活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源泉。劳动投入和信息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基本相等。信息投入已经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并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三大生产要素”。
  ,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低,与美国相比,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相差45倍,社会信息化落后美国40年,因此应加速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也不宜重复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传统模式老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们应抓住信息化这个契机,推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转型。通信网、计算机、信息源、微电子和人才是我国信息化的五大关键要素,我们应围绕这几个关键要素,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

1 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9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 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吴刚,施利.经济增长的引擎—消息化[M].北京:冶金出版社,2002
4 芮鸿程.信息化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多维透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2)
5 倪庆萍.信息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分析[J].经济,2001(2)
上一篇:江汉平原水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