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价格战的无奈性(2)
2017-08-09 02:19
导读:对价格战的评价 在自由经济中,价格战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是客观必要的,关键是要注意价格战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的价格战在市场结构
对价格战的评价
在自由经济中,价格战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是客观必要的,关键是要注意价格战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的价格战在市场结构蜕变中起着重要作用,恶性的价格战则会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全行业的利益与持续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良性的价格战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从而构筑新的市场结构。持续的价格战使行业内的经营者大规模洗牌,优势企业扩展壮大,劣势企业淘汰出局。同时,企业只有经过价格战的洗礼,才能加快从扩大市场占有率到扩大规模再到占据行业优势地位的进化。由于价格竞争不断挤压利润空间,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经营成本较高的企业难免被淘汰出局,而对降价有承受能力的优势企业就会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并通过购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进行资本扩张,最终树立自己的强势地位。
再看超级市场所打的价格战,无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超市不断圈地开店,环境舒适、品种丰富、服务优质的卖场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也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以前那些个体杂货店或经营落后的商场一批批的倒在优势企业不断扩张前进的路上。但是,零售商业作为社会流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发展要建立在生产制造业与消费水平的同步提高上。
然而,过早、频繁应用价格战只能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中,只看到低价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忽视了服务质量、商品组合、经营环境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正如上文分析那样,超市进行的价格战是以转嫁风险到供应商和消费者身上为基础的。所以,持续的价格战将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关系不正常,零售商尽可能的压低进货价格,而且还要收取各种进场费用,甚至要求供应商赠送大量产品。长久下去必然造成工商关系紧张,损害整个产业链条。
企业之间互不信任、拖欠款严重,降低社会信用,不利于整个生产经营环境的发展,导致恶性循环,阻碍社会再生产。
供应商在低价销售的情况下又要保持一定利润,只有通过降低生产标准、降低服务质量等方式,不仅对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有害,而且在流通过程中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由于商品的正常利润得不到保障,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损害当地税收。如果一个杯子进价1元,售价1.2元,那么0.2元的差价中,要有17%的利润用来交增值税;如果平价销售,或低于成本价销售,则不用交增值税。同时,低于成本价销售也会减少年终企业所得税的上缴。
毫无疑问,超低价是企业短期获取效果及轰动效应的有力武器,但是消费者不会永远追求廉价的商品,而且除了价格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影响购买行为,商场应该多研究消费心理,迎合目标顾客的需要。有学者指出,目前超市间的价格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参与这种超低价竞争的,都是连锁企业中的佼佼者,如华润万佳、百佳、好又多,他们并非不懂市场规则,而是处于一种“不战等死,战就拼死”的两难境地。其实,这恰恰说明了国内零售业自身存在许多问题:规模力量分散、网点布局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特色不突出,在经营管理上仍以人工为主,凭经验办事,随意性、主观性强,时效性、科学性较差等,导致竞争力弱,只能走低价入市这条路。
可见,企业首先要完善内部治理体制和优化作业流程,2002年中国零售业500强年总销售额是1200亿元,其中总利润只有6个亿,而企业运作中的“不恰当成本”则高达36个亿。说明企业内部运作仍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成本控制上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上海联华连续3年雄居国内零售业龙头地位,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也同步增长,原因是借鉴了沃尔玛的成功经验,建立了包括采购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在内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因此,零售企业不应只打低价牌,而是应该在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上,在细分化、个性化发展及减少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才能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