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及对策
2017-08-22 01:25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及对策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超常规增长,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产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超常规增长,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只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才是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内因。因此,在解决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问题时应注重解决国内宏观经济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外汇储备,储蓄缺口,投资缺口,双顺差 我国外汇储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增加积累的过程。特别是步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外汇储备总额高达8189亿美元,是2000年的5倍,近五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7.9%。二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源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其中,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对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逐年加强。三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逐年减少的增长。 外汇储备增加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数量已大大超过合理的需要。外汇储备超过合理需求和高速增长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而给国家的经济金融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对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储备规模,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外汇管理措施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是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内因。 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直接原因 1.从政策、体制角度看。政策、体制在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1994年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经常项目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同时,使我国官方储备中也吸收大量民间储备。二是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开,国家又实行“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遏制了资本流出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三是国家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逐步开放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使国际资本看好中国,促使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2.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受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双重影响。在经常项目中,1994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非贸易往来1993年之后由此前的顺差转为逆差,且每年的数额有所增加;无偿转让一直表现为顺差,且数额相对较小。因此,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对外贸易顺差。入世后,我国外贸顺差累计已达1897.8亿美元,其中,2005年外贸顺差1018.8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贸易顺差增大意味着我国外贸竞争优势增强。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竞争力,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从比较劣势走上比较优势。 近10年来,我国资本往来项目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增幅,与经常项目顺差相比,资本往来项目的顺差占很大比重,已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最主要原因。自2002年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均在500亿美元以上,截止2005年11月底,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已达6271.78亿美元。与相对稳定的直接投资不同,短期资本流动则变动剧烈,它主要在金融账户下的其他投资项目中显示。受投资吸引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n向,这一项目外汇流动异常并且规模较大。 实际上,我国外贸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是逐年减弱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稳步增长,成为支撑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力量;短期资本流动变动较大,成为影响储备变动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原因 1.“储蓄缺口”向“投资缺口”的转变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著名的“双缺口模型”表明,贸易逆差意味着国内储蓄的相对不足,贸易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储蓄的相对过剩,或者说意味着国内投资机会的相对不足。同时,如果一国储蓄不能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需要进出口有一个规模相等的赤字予以平衡,这时需要从国外引进资本。实际上,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均依靠外国资本的流入使经济持续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从1982年到1993年,我国有多个年份存在经常项目逆差(1985—1986年、1988—1989年和1993年),这表明,在这期间中国国内储蓄并不总能满足国内投资需求,存在“储蓄缺口”,不得不通过引进外资弥补资金缺口。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始变为“投资缺口”。这和同期中国储蓄——投资对比关系是一致的。 实际上,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迁。80年代,中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期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生产能力,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但由于从投入到产出之间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不能立刻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产出规模并没有同步增加,储蓄不能满足国内投资的需求。处于投入期的中国经济需要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其中的储蓄缺口由外资弥补。从80年代后期开始,前一阶段大规模的投资逐步形成现实生产能力,产出增加,储蓄增加,中国经济转向产出期。相应地,中国经济的外向形态日益明显,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受制于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示范效应”的边际贡献递减及我国特定的外汇管理体制等多因素,我国的资本——劳动比和全要素生产力(TFP)的影响都显著降低。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已摆脱储蓄缺口的约束,投资缺口成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可以说,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约束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中国国内的储蓄——投资对比关系并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积累。 2.“储蓄”和“投资”的结构性矛盾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存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因而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来弥补国内存在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已经消失。我国在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每年还吸引大量私人净资本流入。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状况,也是双缺口理论难以解释的。因为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储蓄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资金的流入可能会挤出国内投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状况? 从国内需求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储蓄”与“投资”存在的内在矛盾是导致大量外资流入的主要内因。首先,国内存在严重的“技术缺口”。汤文仙等(2000)认为双缺口模型很难说明像中国这种“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不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外资大规模流入的原因,为此,引入了“技术缺口”概念,构造了“三缺口模型”。而技术约束主要指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吸收并有效使用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及管理的整体水平低,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平衡,在资金缺口消失的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约束,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约束。同时,由于国内总体上低下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使一部分投资不能通过国内储蓄予以实现,只得通过外国资本流入补充。因此,国内存在的技术缺口是外国资本大规模流入的重要需求动因。其次,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存在缺陷。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于一般加工业效益低下,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新兴产业需要投资但又受制于资金以外的因素,如,管理经验、技术、设备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积极性。其次,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需要一个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储蓄向投资的转变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和交易成本或信息成本,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来解决。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的改革处于关键时期,银行不愿意承担过多的风险,不愿承担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面临很多问题,难以完成这样的功能。 在国内储蓄向投资的转变过程不顺畅的条件下,利用外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外资未尝不是有效的途径。中国首先在对外贸易中追求顺差,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积累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后是外部资金以FDI或其他形式流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流出到国外后,在再次流回中国时往往与特定的技术、设备等结合一起,这有助于突破国内产业升级的约束,推动国内投资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单纯地追求贸易顺差还是“迂回”的储蓄——投资转化过程都会造成外汇储备的积累。 三、结论与启示 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只不过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表象。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国内已不再缺乏资金,相反却是有效投资乏力;不再存在资金缺口却仍然每年吸引大量FDI,意味着国内储蓄闲置,存在大量资源浪费,“储蓄”和“投资”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解决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问题时应注重解决国内宏观经济的内在矛盾。首先,针对中国国内储蓄的过剩状态,要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引导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城乡之间以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此刺激内需的增加;解决生产——消费的结构性差异,发展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业,抑制一般制成品的过剩状态。其次,建立健全国内资本、金融市场,提高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理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再次,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投资率相对较高,但投资结构并不合理,低水平的重复投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一般制造业的过剩,而新产业投资的形成又受制于技术和制度约束。为此,必须引导国内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特别要注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