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外贸顺差分析(2)
2017-08-22 02:17
导读:由于受燃料和原材料进口量较大的影响,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为逆差。工业制成品总体上是顺差,但是资本密集型的 化学 成品和机械和运输设备为逆差
由于受燃料和原材料进口量较大的影响,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为逆差。工业制成品总体上是顺差,但是资本密集型的
化学成品和机械和运输设备为逆差,而顺差主要发生在杂项制品下,该项主要包括
服装、鞋靴和日用百货等。我国外贸的顺差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逆差主要为原料、能源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也证明,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来自于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而并非因为现行的汇率政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双高顺差的根源在于经济的二元结构,它的产生是中国客观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发展模式决定的。而中国的经济二元结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农村人口的比重虽然处于持续下降之中,但是目前农村人口还有7亿多,占总人口的55%左右,根据测算,中国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在1.05亿到2.5亿之间。如此巨大的隐性失业人口必然要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消化。这也就使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长期的普遍现象。中国的客观国情和发展规律都要求中国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出口水平。
三、人民币升值大幅升值对我国二元经济的影响
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较高,2005年7月22日人民币汇率制度由盯住美元变为盯住美元、欧元等一篮子货币,同日人民币兑美元有小幅的升值。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日益增长额高额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长期被严重低估的表现,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长期的出超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与效率的损失,不利于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容易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以上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参考价值,但必须注意的是,上述观点隐含着一个重要前提假设:完全市场假设及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的配置下得到了有效率的使用,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然而我国目前的国情与上述假设有很大的差距,生产要素还远没达到完全以市场配置的状态,特别是经济中的二元结构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中国经济和理想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模型有较大的差异。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是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客观条件造成的,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步释放,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增加,这种双顺差的现象还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采取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方法,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双高顺差问题,还会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一些不顾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加失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
人民币升值后,相应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从而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出口的下降和进口的增加会使本来就已经脆弱的农村经济遭受打击,特别是会降低农民收入,使农民入不敷出,造成农村市场更加萧条,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迫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而目前我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出口和外国对华的直接投资,人民币的升值会使国内生产成本加大,对上述生产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城市的就业压力会空前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在城市更难找到工作,使我国二元经济的转变陷于停滞。
(二)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同时外贸依存度高达50%,人民币一旦升值,国外的对华投资下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受挫,将会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外贸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一般利润都很微薄,一次不大幅度的汇率升值就会使其由盈利变成亏损。特别是出口的下降还会造成国内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和失业的加剧,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收入降低,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使我国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更加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难以真正解决外贸顺差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即使人民币升值,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中国的出口水平会逐步得到恢复。而进口产品主要是生产原料、能源、先进设备和奢侈品,相对具有较低的弹性,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不良影响,以及我国外汇收支状况可能的恶化,进口规模甚至会绝对的下降。所以,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大幅升值并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在经过一段相对“痛苦”的调整之后,进出口金额虽然可能都出现下降,但是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顺差,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