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台湾经济发展趋势(下)(2)
2017-08-24 01:59
导读:台湾科技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许多产品在关键技术与设备上长期依附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以致岛内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潜力有限,产业升级受
台湾科技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许多产品在关键技术与设备上长期依附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以致岛内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潜力有限,产业升级受到限制。未来台湾厂商如果进一步加强与祖国大陆的技术合作,并以大陆市场为腹地,就可改变长期过渡依赖美国、日本的局面。两岸科技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祖国大陆科技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台湾生产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大陆内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台湾行销能力较强,行销经验丰富;大陆科技人才队伍庞大,价格相对低廉,台湾研发资金充足,研发能力相对较强等。在双方科技产业优势互补的情况下,两岸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由大陆提供基础性科学研究技术,台湾提供应用性商品生产技术,不仅有利于两岸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而且有助于台湾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加速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此,加紧引进大陆的生物、航太、材料、能源以及光电等关键技术,发展新兴科技产业,是台湾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
台湾从事技术研究发展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大陆雄厚的科学研究基础和丰富廉价的人才资源优势后,结合其较强的技术商品化能力,大力扩展与大陆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进入21世纪,两岸技术合作已全面展开,并逐步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头戏。对台湾厂商而言,祖国大陆这块“新生地”具有无穷的商机。岛内的研发基地正加速向大陆转移,神达、明棋、仁宝、大众、华邦、广达等台湾知名高科技企业纷纷在大陆筹设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件开发基地,开发设计新产品。许多台商不仅致力于大陆技术商品化的投资,而且越来越重视大陆高级人力资源的利用,通过聘请大陆技术人才协助企业从事技术开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两岸技术交流的带动下,未来台商厂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技术层次将进一步提高。除电脑及周边设备与零配件项目加快投资外,岛内半导体厂商也突破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此外,移动电话、数码相机、信息家电等产业也不断向祖国大陆转移,软件、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投资迅速发展。据台湾一项调查显示,台湾高科技厂商已有三成到祖国大陆投资,有85%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前往大陆投资。从高科技厂商外移情况看,技术成熟度高的产品生产基地外移,主要是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竞争手段;技术成熟度低、仍靠研发以保持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基地外移,主要是出于市场布局、合作研发的考虑。 四、台湾经济对外循环结构的变化趋向 随着世界新秩序逐步从“地缘
政治”主导向“地缘经济”主导转变,未来国际竞争秩序中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世界竞争秩序要求台湾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潮流中,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从而在区域经济整合中寻找新的出路。 (一)台湾对外经济关系已从传统的“三环结构”转为“四环结构”
台湾属海岛型经济体系,自身资源不能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有赖于对外经济关系的不断循环与扩张。20世纪60-80年代岛内加工出口经济的起飞基本上是建立在自日本进口机械设备与零部件——在台湾加工、制造、生产——再对美国出口销售的“三角关系”架构上,即传统的“三角贸易循环模式”。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大幅下降以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弹,旧的“三角贸易循环模式”因台湾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美国市场的障碍越来越难以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台湾外贸出超不断下滑,从1987年最高峰的187亿美元降至2000年的84亿美元。这一表现主要是由于出口成长率不断下降所致,尤其是对美出口明显衰退。2001年台湾对美出口大幅下跌3成,出口结构比重更是从1987年的49%的高峰跌至23%,缩减26个百分点,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降至20%左右。可见,美国市场已难以继续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推进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美国外销市场不断萎缩的同时,新兴的祖国大陆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从1986年8亿美元猛增至2001年的273亿美元,15年增长了33倍,其占台湾出口总额的结构比重同期从2%提高到22%,上升了20个百分点,未来几年将进一步突破25%,超过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市场结构发生巨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企业将从美国市场获得的订单,转移至中国大陆的生产据点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再将产品销往美国,从而在台湾原有的“三角贸易循环模式”中多出了大陆加工出口这“一环”,形成“四角贸易循环模式”。可见,台湾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出口贸易,因台商对大陆投资不断扩展以及两岸经贸快速发展而出现结构性转变,尤其是祖国大陆市场比重的快速攀升,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成长的重要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