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国债政策研究
2017-08-24 01:5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西部国债政策研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西部大开发以来
摘 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债政策较好地促进了西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但存在国债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债转贷资金归还难、债务风险较大以及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带来的资金短缺等问题。近期内国债政策仍然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应严格国债资金管理,发挥国债资金导向作用;改革债转贷制度,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并有效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国债政策;债转贷;债务风险 Abstract: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at economic quantity has been increased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with the back of national debt policy since Grand Development to the West of China. But there are such problems as the ineffective use of N.D funds,the difficult returned N.D funds which is re-loaned,the possible risks brought by large scale of N.D,and the funds shortened for the fading out positive fiscal policy. Some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that N.D will be still the optimal choice sustaining GDWC in the near future after the fading out of positive policy;N.D re-loan system be reformed and local government debt be allowed in these regions where there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and taking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ebt risk. Key words:stable fiscal policy;national debt policy;re-loaned N.D;debt risk.
一、西方国债理论与政策演变
在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市场经济能自动实现供求平衡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国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它构成纳税人未来负担,是牺牲纳税人将来的生活以换取近期的富裕,因此国债政策是不可取的,应该实行预算平衡的政策。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1871)提出了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由于政府发行任何的债券都意味着将来负有相应的偿还义务,因此会在将来偿还债券的时候向人们征更高的税收。[1]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从而使得发行债券时人们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财富数量与未来征税的情况一样。因此以增发国债为手段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或者说国债政策无效。但“李嘉图等价定理”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每个人都具有完全信息和理性预期,都能准确预知自己未来收入和政府偿还公债的本息;所有父母都会遗留给后代一定规模的遗产;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等等。显然这些都极不现实。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垄断时代,市场不均衡成为经济中的常态,传统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遭到抛弃,以减轻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被广泛采用。由于发行货币弥补赤字有着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凯恩斯(1936)主张用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国债政策成为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常用手段[2]。凯恩斯主义者们(萨缪尔森,1955[3];布兰查德,1985[4])分析了国债对经济产生的三种影响:需求效应,即通过国债融资,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借助于支出的乘数效用扩张社会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借助于投资的乘数效用,推动经济增长;供给效应,即政府将国债资金投资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领域,如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和农业等,这不但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总量,而且能通过调整国债投资结构较好地实现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资产效应,即由于人们持有国债而可能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各国经济实践,但频繁地运用国债政策使各国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出现持续滞胀,这迫使经济学家们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如以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1977)[5]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就对国债利弊作了深入的分析。他们认为,国债资金并不能实现资产的完全增值,因为真正能带来净收入增长和资产增值的资本性投资项目所占国债投资项目的比重并不大;部分项目所带来的收入还不足以补偿成本,需要政府用其他收入进行补贴;甚至有些国债资金并未用于公共投资,这就相当于把由借债获得的资金用于经常性公共消费。所有这些无疑会造成对资本价值的侵蚀。布坎南认为,国债资金即使是用于公共投资方面,也不能作为支持债务财政的依据,主张政府颁布一些
规章制度将债务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