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7-08-25 06:4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长三角都市带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
  

内容摘要:长三角都市带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之一,同时在人口容量变化上表现出人口总量增加、常住人口增量远大于户籍人口增量的特点。本文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增长弹性的角度分析长三角人口容量的变化。

  关键词:人口容量 经济增长 产业升级 增长弹性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汉森认为,促成经济进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发明、新领土与新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口增长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越发达,人口增长的基础就越牢固;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小基数下的适度人口增长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过度的人口膨胀则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增长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到2000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692万人,净流入长三角人口10年间增长18倍。
  事实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两者是复杂多变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总人口增长较慢而GDP增长较快,到1985年后,二者呈现出同向关系。类似情况也可以从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关系数中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出现了负相关,当时大批外地劳动力返乡,在业人口出现负增长,但经济依然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直到2001—2002年,在业人口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才重新回到同方向变化。然而,就总体而言,从1978-2002年,无论是总人口增长还是在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本文将1978年到2002年主要年份的在业人口和GDP总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稳定在0.99以上;将总人口与GDP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高达0.83—0.89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产业升级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根据钱纳里的标准,2002年,长三角人均经济水平为5258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之间,江苏8市和浙江7市大致处于这一阶段,唯有上海市人均经济总量以常住人口计算为7458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期,而我国则为3920美元(PPP价格),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2002年长三角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第一产业占GDP的6%,低于标准水平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52%,与标准水平一致;而第三产业为42%,高于世界平均2个百分点。
  从分地区看,浙江7城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43%,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8%高0.43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占GDP6%的水平高2.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2.36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2.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低2.79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换言之,浙江7市的产值结构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但人均GDP与世界低收入国家相近。
  江苏省8城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02%,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8%低0.98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1.43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标准水平低0.45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江苏省7市的产值结构处于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但人均GDP与世界低收入国家相近。
  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虽属于发达阶段的初中级阶段,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2%,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标准水平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标准水平高11个百分点,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1998年的平均水平相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将长三角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三角人均GDP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我国的人均GDP经调整为1892美元(PPP),基本接近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结构看,2002年,长三角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6%,低于工业化中级阶段24百分点,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高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高1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为33%比发达经济的初中级阶段低17个百分点。总体判断,长三角都市带结构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间的水平。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注意到,长三角都市带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结构,都高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的标准水平,这可能与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相关。
  把产业结构与结构结合起来看,长三角都市带第一产业,26%的人数仅创造了6%的GDP,其生产力水平低下;第三产业以33%的人数创造42%的GDP,落后于第二产业以41%的人数创造52%的GDP。这说明长三角都市带的结构与产值结构还不协调,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并且第一产业投入劳力多、产出少、效率低。
  从纵向看,2000年与1990年相比,长三角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达1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上升了12.35个百分点。同时,长三角第三产业人口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从第3位上升为第2位;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从第2位下降为第3位。按照人口结构模型判断,长三角人口结构已从传统的正金字塔型转变为过渡时期的鼓型模式。目前,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这符合世界性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人口容量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将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通过平衡要素在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来提高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一般说来,生产率提高较快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上升,而生产率提高较慢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会趋于下降。显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本质要求,只有产业结构升级,才能获得经济学上所谓的“集约增长效应”。而且,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区域人口容量的增扩。如前所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减少,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上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化水平提高。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第二产业人口到高度工业化阶段逐渐趋向饱和,但是,依靠科技进步创造越来越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仍然是保证人口容量扩大的基础。加上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不断涌现的第三产业门类,以及三产本身的高度化,进一步增强了吸纳劳动力和容纳人口的能力。
  将1978—2002年长三角人口增长率分别与同期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1,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越慢,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与人口增长率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和0.60。换言之,一定规模的人口或劳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支撑了区域人口和劳动力的扩容,这也正是经济效率高的大城市人口集中的原因所在。
 增长弹性变化对人口容量的影响
  
  弹性系数是研究经济发展与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指劳动力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经济含义是:
  经济每增长1%,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弹性系数不断趋于下降。索洛增长模型表明,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以及劳动与资本产出弹性均与增长率负相关,因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挤出效应,降低GDP弹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1978—2002年,长三角都市带主要年份的在业人口与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在不同的时期里基本保持一致,高达0.99,人口总量与GDP总量的相关系数略低于在业人口,但仍高过0.8以上;若将GDP增长率与同期在业人口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则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98。这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里,长三角都市带在业人口增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有变化的。
  如从1978年到1980年,或者从1980年至1985年,总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是负向关系,说明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国家出台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小城镇落户政策以后的一段时间,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的成本。
  本文计算了1990年到2002年长三角都市带分产业的弹性,从中看到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都市带有资料的十二个市第一产业的弹性无一例外地是负值,表明长三角十二个城市第一产业是劳动力输出部门。
  第二产业的弹性在长三角各城市表现不一,上海、苏州、南通、扬州、泰州等五个城市,第二产业弹性小于0,说明这五个城市的第二产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减人增效的国企改革效果显著,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快于在业人口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与人数减少并存。但浙江省有资料的六个城市中,第二产业的弹性均大于0,尤其是绍兴市,第二产业的弹性高达0.3,宁波、嘉兴和舟山市弹性均高于0.1,与江苏、上海的负弹性完全不同,这说明浙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劳动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力地缓解了压力,这可能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有关。浙江第二产业发展仍不充分,随着世界制造向第三世界的转移,浙江民营经济必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增长点。
  第三产业的弹性除南通市为负之外,其余市均为正,其中绍兴、杭州二市超过0.4,上海市和湖州市的弹性均超过0.3,说明这些城市第三产业成为的新增长点,这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性,而且我国第三产业人口占在业人口的比重滞后于产值结构,未来吸收外来人口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将主要是第三产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史表明,就一国的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经济增长与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增长之间的互动机制。与新古典增长方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得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一致性,经济的较快增长会推动的相应增长,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经济衰退与失业伴生的经济事实就反证了这一关系。
  就长三角而论,一方面,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本身有强烈的发展需要,而且整个区域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区域性基础设施、较为雄厚的人才和科技基础,对产业和人口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全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农村大量劳动力有待转移,需要像长三角那样的城市带动。因此,宏观地判断,长三角人口容量继续增大不可避免,这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要到全国进入工业化后期,这种趋势才能相对静止。
    上一篇:杭州绿色文化带构建新思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