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2)
2017-08-26 01:24
导读: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贵州以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喀斯特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为发展重点,充分挖掘开发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
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贵州以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喀斯特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为发展重点,充分挖掘开发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使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使贵州文化旅游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贵州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序,从2003、2004、2005连续三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6年的21位,2006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7.05亿元,比2000年增长89.02%,旅游业驶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科技、交通、餐饮等许多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 六、扩大就业
文化产业产生的就业机会有两种:一是直接就业机会,它是由文化消费直接产生的,包括各种文化单位中的就业人数;另一种是间接的就业机会,它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他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及交通业等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仅从直接就业机会来看,贵州省2004年文化产业法人机构从业人员为7.06万人(不含个体户数),除去“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的从业人数后,文化服务业的直接从业人员为6.12万人,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57%,文化产业为社会就业提供了部分岗位。
七、促进消费结构调整
文化产业发展是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文化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高。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文化旅游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将高企;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文化产品需求的弹性将急剧升高。2006年,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只有736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67美元。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是514.42元,比2005年的428.5元增长了20%。从未来来看,随着贵州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文化消费将逐渐从社会消费的边缘逐渐向社会消费的中心转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八、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发展
在边远贫困地区,贵州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推进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在发展城郊性的农村观光度假系列产品,依托大型旅游景区发展乡村观光与体验系列产品,发展文化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的乡村深度体验性产品等方面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了兰花模式、铁西模式等,涌现出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典型。贵州乡村旅游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的联系点和向全国推出的示范点。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了贵州边远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作为欠发达地区,贵州不应该只看到自己与先发地区相比存在的劣势,更应该看到许多潜在的后发优势。贵州省文化产业要发展成为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的同时,尽力规避后发劣势,要在产业重点、产品供给、产业结构、产业链条、产业布局、发展要素和发展体制等多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一是实施特色产业突进战略,以文化旅游业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加快发展演艺业,组建影视广播集团,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业,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业,实现产业重点突破。二是实施品牌带动和发展创新战略,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节庆资源、民族民间工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外围层”、“相关层”等产业和市场属性明显的行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和壮大报业、出版、演艺、文化旅游、工艺
美术品生产等一批主业突出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促进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四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文化资源整合程度,扩宽产业转化途径,大力开发适应各类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展发展潜能。五是优化布局,实施以贵阳为中心,其他市、州、地各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区、重大历史及自然文化遗址为支撑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六是激活观念、文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人才、文化市场等要素潜力,促进产业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七是创新宏观管理、微观经营、市场管理等体制,激发发展活力。贵州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能少走弯路,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就。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