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7-08-30 01:15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吉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定位在用三
  

    摘要:吉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定位在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企业、产业及经济社会三个层次竞争力的构建,形成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工业基地。

  关键词:吉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
   
  一、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资源型产业衰落。吉林省的几大煤矿都普遍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以长白山森林资源为主的吉林省木材采运业,因受可采林木资源的大幅减少和国家限制森林采伐政策的制约,也出现产量难以增加甚至大幅度下降的局面。资源型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保障、政府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此外,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实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深层次问题:缺乏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序次低、资金严重短缺、城区塌陷问题突出。
  2.人口与压力大。吉林省人口呈现三大结构性变化特点,即“老龄化、性别比偏高、城镇化”。1998年到2004年末,全省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超过100万人,劳动力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到2007年,吉林省城镇约有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需要,农村约有200万富余劳动力需向城镇转移,难度将加大,结构性矛盾将更为突出。
  3.环境与生态退化。具体表现为:一是水资源污染与分布失衡。“一五”期间,国家在吉林市实施的七个项目都是高污染项目。这些项目摆放在松花江源头,是松花江重要的污染源。流域内一些重要的水源地(如松花湖、石头口门水库、新立城水库等)水质均在三类左右,超出水体功能标准要求;流域内监测断面中30%水质超过五类,失去水体使用功能。松花江的治理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是西部草原退化与盐碱沙化。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与不合理开发利用及长期干旱缺水,吉林省西部草场已开始严重退化,单产平均下降50%-90%以上。草场的严重退化是导致西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与沙化的主要原因。吉林省西部较为严重的荒漠化土地已达1000万亩,并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扩展。如何治理风蚀沙化的土地和盐碱退化的草原,已成为严峻课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4.“三农”问题矛盾凸现。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紧迫性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增收困难;二是粮食积压严重;三是农民压力较大。这三个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农民增收滞缓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因素主要有五个:结构制约、资金制约、组织形式制约、农民素质制约、基础设施制约。尽管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一遇较大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波动高达百亿斤左右,给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从吉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水平低、农民的非农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困难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二、影响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演进的路径依赖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吉林省经济发展曾得益于集权式的发展模式,至今人们仍习惯于计划体制的思维定式,建立市场经济观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陈旧的思维方式必然制约体制改革和新的发展模式的建立。
  2.经济资源的有限性。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无限性间的矛盾是制约发展模式与目标选择的硬性约束。经济资源包括区域内资产存量、资金存量、技术存量、自然资源存量、管理水平、市场空间的现状及增长能力,以及可进入区域的资产、资金、技术、资源等。离开这些经济资源的制约,盲目超前发展大项目、上新产业,必然造成工程骑虎难下、血本无归的结局。
  3.人口压力的严峻性。吉林省在近10多年中,每年净增8万多人口。预计到2017年,人口增长趋势会停止,届时人口峰值最高达2800万。劳动力问题日渐凸显。预测到2010年,15岁至64岁人口将达到最高值2170万。未来5年,吉林城镇约有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农村约2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4.农业地域的特殊性。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粮食高产的光环下,隐含着发展的风险和危机。从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看,有近40%企业生产的产品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农业的低效益使吉林省的“三农”问题难于解决,也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吉林省的农业地域特殊性问题,是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5.资源支撑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吉林省一些以森工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积累的问题较多,资源破坏和浪费非常突出。滥采、滥垦、滥伐屡禁不止,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方面的浪费惊人,经济增长成本高于国内其它地区30%以上,吉林省老工业基地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已使资源型城市面临彻底枯竭的压力,生态环境质量仍未摆脱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状态,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成为制约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硬约束”。
  
  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模式
  
  1.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从2005年至2020年,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吉林省企业、产业及经济社会三个层次竞争力的构建,形成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工业基地。培育起一批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在省内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起五个在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关键位置、在省内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具有吉林特色的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的位次,进入中等偏上的发展层次,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

  2.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域外资金大量引入,城内资源合理开发,依托核心企业以大规模工业化方式组织产业集群式发展,以科技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以国内市场为主要方向发展产品与技术,成为我国新的绿色环保型的重化工业基地。具体表现为:一是引资推动。域外资金既包括国外资金也包括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特别是应承接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及资源型工业的内移。二是资源合理利用。域内资源的合理开发既包括资源的开发深度与开发强度,又包括新型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应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三是以大企业为核心。主要产业建立大规模的核心企业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吉林省汽车、石化等主导及优势产业的产业特点鲜明,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为规模效益型产业,其核心企业如果不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组织产业运作,将失去产业的规模经济与竞争力。与核心大企业进行产业链配套的中小企业也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集群发展,以多种经济形式形成集聚经济。四是面向国内市场。吉林省一直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基地型、工业基地型省份,特别是行走机械、石化产品、农产品、医药产品、高端的光电产品等在国内市场有重要地位,这种市场在国内空间巨大,潜力无限,应予优先考虑。如果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在技术和产品上还需要一个大幅度提升的过程。五是绿色环保。吉林省的生态建设虽有较好的基础,但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破坏、退化问题较大。新的工业发展前提是应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建设绿色环保型产业。
  
  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变革观念,用制度安排保障可持续发展。加快进行政府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国企转制与非公经济发展问题;改革人才遴选使用制度,造就一支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驾驭现代企业的企业家队伍;推进科教等事业机构制度改革,解决产业外的科技向产业内的创新转变问题;完善以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稳定问题。
  2.形成汽车、石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的集群经济优势。汽车工业要形成以一汽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产业集群;石化工业要形成以吉化为龙头的基础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粮食深加工要形成以大成、黄龙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的玉米化工产业集群;现代中药和生化制药产业、光电信息产业要培育行业的领军企业,为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接续。首先,要综合考虑吉林省经济资源的支撑能力,量力而行规划项目。其次,新产业、新项目应有新体制、新机制,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非公经济上。再次,应依托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新世纪人才培养、科学普及这七大科技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新兴产业的选择应以市场和效益作为决定性标准,立足建立新的产业优势。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研究发展的风险,在全国开放的大系统中进行科学分析。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着力加强省内的经济技术联系,构造吉林省产业的系统优势。
  4.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目前,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处于暂时的弱平衡状态,随着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加速,这种平衡将很快被打破,基础设施的缺口将显现。现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能源、交通、水资源等基础公共设施的供给能力上。吉林省只有不失时机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保障,才能实现吉林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5.构造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吉林省大中型企业较多,技术力量强,管理较先进,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吉林省既必要又可行。应引导这些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创建生态工业企业或生态工业园区,把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引入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纵向闭合、横向共生、废物资源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链条,促进企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次利用、物质良性循环、环境最佳保护,使这些企业率先步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轨道。应从观念上解决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发展问题,更应以制度安排推进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型进程,用高新技术有效降低生产过程的物耗指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利用价值链的不断增值,打破地域局限,使吉林省的资源利用在循环经济中合理定位。
    上一篇:吉林省节能降耗的形势与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