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和对比新旧区域主义的基础上,认为长江三角洲(文中简称长三角)地区应该以新区域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完善考核体系、形成协调机构、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促进其区域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 旧区域主义 长三角
区域主义根据兴起的时间不同分为新、旧区域主义。1950年Viner提出关税同盟理论,论证了区域化条件、必要性及可能的社会福利。1951年欧盟开始组建经济区域及随后的成功,既为上述理论做出了实际的验证,也带来了非同一般的示范效应。在这种模式施行初期时,经济由于规模效益和细化分工而得到了明显发展。不过,由于旧区域主义过分强调本国经济利益和外部政治威胁,抑制区域经济外向发展的特征使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时,区域经济中深层次矛盾开始突出,区域内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争夺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效率也日趋低下,对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阻碍,从而最终走向了失败。
随着冷战结束和欧共体通过“单一欧洲法案”, 1986年前后这段时期, 区域化思潮又重新席卷欧洲大陆,并向美洲、亚洲及“第三世界”扩展,再度引发了学术界对区域主义研究的极大热情,同时,也促成了新一轮全球经济区域化的浪潮。
新区域主义产生的原因
由于新区域主义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区域化的进程,因而,关于新区域主义的研究仍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全面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益结论,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将新区域主义产生的理论原因总结如下: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新区域主义产生。随着冷战结束和各种区域组织形成,世界各国间贸易和资金往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各地投资设厂,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和相对优势的分工地位,各国都非常注重综合国力的提高,因而那些地理位置邻近、经济上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形成新的区域联盟来增强自身经济能力和在国际经济中一致对外的谈判能力。 大学排名
有限资源和环境约束迫使区域成员为合作发展寻求理论支持。随着世界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世界人口数量和总需求在不断扩大,与有限自然资源和空间相比,人均资源和空间占有量均在逐步下降,而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和要素投入,因而,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必须通过一定合作发展方式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和环境,努力降低管理和交易成本,从而实现资源在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过程中的产出最大化和优化配置。
各种多边协议谈判丰富了新区域主义理论。近年来,以WTO为代表的各种多边协议谈判虽然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但谈判进程却越来越艰难。因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在WTO成员国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因而谈判进程自然受阻。虽然这些多边协议大多还未达成共识,但谈判进程却丰富了新区域主义理论。随着协议内容增加和越来越多谈判成员的参与,各国都意识到仅仅从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合作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引入更多新内容来扩展协议内容,这就使那些地理位置临近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国家形成区域联盟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和增加在多边协议谈判进程中的主导能力。
上述三点可以总结为:新区域主义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国经济发展受到有限资源和空间约束而被迫需求更广泛的区域合作推动下产生的。学术界在从理论方面分析新区域主义产生的同时,也对新区域主义产生从不同的成本收益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也都有效地验证了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新旧区域主义的特征比较
区域管理结构不同。旧区域主义注重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指导,通过在不同级别政府间设立机构来进行管理。新区域主义强调各区域成员为了共同利益自发组成某种区域结盟,虽然其管理形式较为松散,但由于存在着较强的共同利益约束,所以新区域主义的管理结构对于区域成员来说比旧区域主义管理机制更具有吸引力和约束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区域成员承担的责任不同。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旧区域主义内存在的科层体系会给区域内成员带来相应的责任,由于利益和成本分配不对等会造成非经济理性现象。新区域主义强调的自愿协作是区域成员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基于相互信任的分工,可以确保区域成员间形成可信任的承诺,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内成员间的信息迅速交流和实现既定目标。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不同。旧区域主义非常重视区域范围的界定,包括区域边界划分与区域内权利界定,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区域经济增长和解决及社会发展等问题,但对外却具有相对较强的封闭性。新区域主义对区域范围和边界不做过多的界定,一般根据具体议题来界定相应范围,在强调区域组织内部合作的同时,更提倡对外开放,还鼓励区域内成员与其他区域经贸及其他方面的联系与交往。
区域化的内容不同。旧区域主义兴起于西欧,流行于欧洲大陆,区域化过程中不仅要求地理位置接近,还要求传统文化及其他各种制度相似,区域化主要内容以安全和经济为目标,因此,旧区域主义对区域化的前提条件要求很强,而区域化的实际内容却又很少,从而限制了其传播与发展。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化的前提条件要求则相对较弱,新区域主义吸收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注意在区域内外形成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横向和纵向分工协作,因此,新区域主义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括政治和经济合作,还包括教育、环保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协作,从而也使新区域主义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以上对新区域主义产生原因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及新旧区域主义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新区域主义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政治经济范围,而且,仍然继续的区域化实践将会继续丰富新区域主义理论,使其得到更全面发展。
当然,长三角区域化无法照搬欧盟的模式。长三角地区内不存在主权、货币及关税等方面的壁垒,比欧洲各国间的联合看起来似乎要更加容易。但是,由于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分属三个不同行政区域,在我国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官员会更多地考虑任期内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在面对牺牲本行政区短期利益,收获区域共同长期利益的问题时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而推迟区域化发展;同时,三个行政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既缺乏内在动力,也缺乏相应的机制。因为官员在追求任期内良好绩效驱动下会以该行政区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可能在区域发展出现利益冲突时,只考虑本行政区的利益,这样,自然会阻碍区域化进程。此外,为了本行政区的发展,还会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特别是在吸引外商和外资的竞争中,经常会出现过度竞争,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则使外商和外资获得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吴超等.“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地理,2004
2.苗长虹等.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经济地理,2002.
3.肖欢容.新地区主义的特点与成因.东南亚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