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职工收入,增长,阶段性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以下简称“农六师”)在积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同时,兴办农场工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农业职工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业职工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5年的10230元,增长了16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97%。
农业职工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工工资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变动程度把农业职工收入变化划分为5个阶段:
1978-1984年,农业职工收入稳步增长阶段。在这七年里,农业职工工资从615元增加到815元,平均增速4.8%。这一阶段农业职工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国家、集体与利益紧密联系,交够国家的,留足所属团、场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职工收入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迅速提高,促进了职工增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职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产量增加同时,农产品价格也大幅提高。在这一阶段国家对粮食及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进行调整。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又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确保了职工增产又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单一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和支持职工经营家庭副业,增加职工收入,活跃了农场经济。
1985-1990年,农业职工收入的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业职工收入由1985年1057元增加到1990年1850元,平均增长速度11.8%。这主要得益于师下属各团、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经济发展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农场经济有了较大改善,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场办工业蓬勃发展,促进了职工收入的较快增长。1985年我国开始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后,订购以外的粮食可以上市交易。价格双轨制实行,为职工收入的提高注入活力。
1991-1992年,农业职工收入负增长阶段。1991年农业职工收入为1718元,比上年减幅7.2%,1992年比1990年又减少了近22元。这两年农业职工收入增长为-0.6%。其原因是主要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单产大幅降低,直接影响农业职工收入。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缩小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扩大了棉花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由1990年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2.3%下降到1992年的48.9%,棉花面积由1990年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上升到1992年的21%。由于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作物单产出现大幅下滑。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4095公斤/公顷下降到1991年的2345公斤/公顷,每公顷减产1750公斤,减幅为57.3%;棉花单产在1990年1095公斤/公顷的基础上连续两年下降,1991年每公顷下降78公斤,降幅为7.1%,1992年单产仅为723公斤/公顷,每公顷下降了372公斤,比1990年降低66.03%。由于主要农作物单产大幅下降,导致职工收入出现负增长。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以及单一依靠农业生产增加职工收入的脆弱性。
1993-1995年,农业职工收入恢复性高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转,农业职工收入也出现恢复性高速增长。1993年、1994年、1995年这三年农业职工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4.6%、54.03%、49.21%。平均增速高达38.1%。主要是两方面原因:提高农产品价格,限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1992年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一些农产品价格,1994年又将主要粮食综合价格提高,棉花经1993年、1994年、1995年三次连续提价。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最高限价。这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职工得到较多实惠,表现在职工收入的大幅提升;农六师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符合国家宏观政策,使职工增收得到保障。三年来,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由1993年的51.8%下降到47.2%,棉花比重由1993年17.7%增加到25%,同时粮食和棉花单产也在稳步提高,这三年棉花的平均单产为1173.3公斤/公顷。
1996-2005年,农业职工收入波动增长阶段。1996-2004年在这一阶段职工收入平均增速仅为3.8%,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较大波动。1996年职工收入为4567元,比上年减少248元,减幅为 5.2 %。1997年职工收入略有回升,1998年出现零增长,1999年职工收入负增长,仅为上年的87.33%,2000年收入有大幅上升,比上年增长30.05%,2001年收入大跌,比上年减少绝对量1667元,跌幅达27.5%。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收入上涨,但2004年又出现下滑。八年间职工收入增长了1.35倍,平均增速仅3.8%。2005年由于国家农业政策支持,减免农业税,在加上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单产达到7350公斤/公顷,棉花单产达到2040公斤/公顷,分别比2004年增加1380公斤和435公斤,增幅分别为23.2%和27%,棉花创历史新高。农业职工收入达到了10230元,比2004年增长66.2%,增幅巨大。纵观这一时期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加上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波动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竞争加大,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矛盾,造成职工增收趋缓,出现零增长和两次负增长。这一时期职工收入波动性变化,有宏观政策方面原因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有商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近两年棉花市场价格大幅上涨,2002年棉花市场价格每吨9700元,2003年棉花市场价格每吨达14000元,这两年职工收入出现大幅上升,增速高达2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几年波动和2001年严重灾害,2004年职工收入又出现滑坡,2005年虽然收入巨增,但波动起伏同样较大,职工增收形势仍不容乐观。
农业职工收入的增速分析
如图1所示,1978-2005年间农六师农业职工的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并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一是1978-1992年,即1993年以前,农业职工收入呈现平缓上升趋势,虽然有一些波动,但程度较缓。这一时期职工收入增长势头不大,平均增速为8.5%。
二是1993-2005年,即1993年以后,农业职工收入的大幅上升和剧烈波动阶段。在1993-1995年收入出现强劲拉升后,1996-2005年的曲折上升,形成明显的4个波峰即1995年、2000年、2003年、2005年;4个波谷即1996年、1999年、2001年、2004年。说明农业职工收入涨跌幅剧烈,收入的不稳定性是影响职工增收的重要方面。
表1显示,1978-2005年间,农业职工人均收入的平均增速低于GDP增速和农业总产值增速,与师职人均收入增速持平。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农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增速明显低于三项指标的增速。在第一阶段,GDP的增速、农业总产值的增速分别是农业职工收入的3.5倍和3.35倍,师职人均收入增速高出2.1%;在第三阶段,由于遭受自然灾害,GDP的增速、师职人均收入增速呈正增长,增速不高。受农业总产值增速的负增长影响,农业职工收入出现负增长。在第二阶段,农业职工人均收入增速与GDP的增速、农业总产值的增速比较接近,高于师职人均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在第四阶段是农业职人均收入增速最快的阶段,高于GDP增速和师职人均收入增速。同期第二产业增速为12.7%,高出25.3个百分点。在第五阶段,四项指标增速基本持平。从农业职工人均收入和师职工人均收入比较看,1978-2005年间,二者平均水平无大的差异。尽管在不同阶段,农业职工人均收入和师职人均收入在增长的方向和程度上略有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交替现象,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GDP增速受农业发展速度快慢的影响。由于农业比重大,对农六师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的高速度,带来经济的高速度,农业减产,导致经济的低速;农业职工收入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务农收入是农业职工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的高速度,伴随着收入的高增长,农业低增长,收入出现负增长。因此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农业职工收入的主要因素;农业职工收入和师职均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但职均收入的增速总体上高于农业职工收入水平,农业职工收入水平相对偏低;由于农六师第一产业比重大,且在职工收入构成中占较大比重,第一产业的波动影响着农业职工的收入和农六师整个经济的变化。由于农业受双重风险影响,农业的不稳定性导致整个经济波动和收入的波动,经济的脆弱性较明显。